为了更好地普及布病防治知识,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写了《你问我答话布病》科普书籍,全书采用科普问答的形式,针对布病防控中关注的问题,以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解答,帮助养殖者、消费者、防疫人员增加布病防控知识,树立正确的布病防疫观念。现提供书籍电子版,供广大需求者阅读。前两期我们连载了布病的概述、预防措施和检疫与监督,本期我们来学习布病的人员防护。 人主要是通过接触患病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接触被其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人接触了患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皮毛、尿液、粪便及被其污染的土壤、水、饲草等都有可能感染布病。潜伏期7~60天,一般为2~3周,最短仅3天,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发病。实验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 天内发病。人可出现一过性感染。急性期感染的表现颇似重度感冒,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称“波浪热”。感染初期,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疲劳,乏力,消瘦,寒战,大汗淋漓等。急性期通常伴有菌血症,布鲁氏菌随血液蔓延到全身各个器官系统,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组织,例如肝、脾、骨骼和造血系统。因此,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肿大,脾肿大。由于布鲁氏菌可在单核吞噬细胞中生存和繁殖,急性期可继续发展为慢性期,慢性期以骨关节病变最为常见,例如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等。神经型布鲁菌氏菌病和心内膜炎是本病致命性的慢性期并发症,虽然部分并发症可危及生命,但人类布病患者病死率比较低,小于1%。二者均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酸痛、头痛等症状,但流行性感冒多为地区性流行,起病急,同一地区或者单位短时间内即有大量患者出现,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咽喉肿痛等,同时布病实验室检测为阴性。出现疑似布病症状或者有患病动物接触史,怀疑患了布病应尽快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做布病相关检查和诊断,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人患布病后,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患者未经治疗也可以自愈,但有些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变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甚至终身不愈,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可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是每日口服多西环素和利福平,持续服用6周。也可以每日肌内注射链霉素,连续注射2~3周来代替利福平。在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对布病进行治疗时,可以选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代替链霉素。处理布病病畜时要戴口罩、手套等,穿防护服,并做好消毒工作。采用物理限制设备保定动物,对采样器械进行消毒,采集病料、剖检病死动物时在特定区域(下铺塑料布)进行,对剖检、采样后的动物尸体、废弃物等采取烧毁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工作结束后,收集注射用针头及采样用刀片等尖锐物品,并进行消毒处理;工作人员要更换衣服,并清洗消毒。(1)病原分离培养和动物感染实验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中操作;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实验和灭活性实验(如血清学诊断试验、核酸提取等),要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2)进入工作区域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工作服、乳胶手套、口罩、帽子、鞋套等,必要时戴防护眼镜。(3)实验过程中尽量使用自动化仪器设备,减少人工操作,使用防穿刺容器放置锐器,保持手和污染的物品远离面部。(4)操作时严格按照实验安全规程操作,操作台面采用吸收性材料制作,并注意收集和吸收迸溅物和液滴等,用消毒剂、防腐剂杀灭废物收集容器中的微生物。实验室应划出专门的废弃物处理区和配备专门的处理设备,实验废弃物经高压灭菌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布病的发生与接触患病牲畜机会的多少有关。一般来说,牧区得布病的概率大于半牧区或农区,农区大于城镇。但是近年来由于牲畜交易市场的开放,半农半牧区养殖业的发展,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布病发病数增多。
为什么牧区、农区、城镇的人得布病的机会存在地区差异?
牧区人们以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为主,饲养的牲畜数量多,平时的食物(奶、肉),部分衣服、住的毡房、帐篷、蒙古包等多数从家畜获得,人们与家畜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当有病畜存在时,人们很容易被感染。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人们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养少量家畜作为副业,家畜的数量相比牧区少,人们接触的机会也少,所以得布病的机会小于牧区。但是,近年来由于这些地区大力发展家畜养殖,越来越多的农民家中开始养殖牛、羊等牲畜,增加了这些地区人们得布病的机会。城镇居民很少饲养家畜,所以直接接触家畜的机会比较少,得布病的机会也最小。但是在靠近牧区的城镇以及大、中城市的屠宰厂及皮毛、乳、肉加工企业中,因为生产过程中的接触而导致许多人感染布病。城镇一般人群也有因食用或接触未经严格灭菌的奶及奶制品而感染布病,也有食用未经烤熟的肉类而感染布病。有人专用的布病疫苗,人群预防接种后可以使机体的免疫水平、抗病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防止感染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目前使用的疫苗保护力有限,持续时间较短,连续使用可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不提倡给人使用布病疫苗。不会。布病一般通过牲畜传染给人。人患布病后在急性期也可向外排菌,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罕见。在我国经过对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还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患者传染而引起的病例,以及患者家庭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病例。会。因为布鲁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布鲁氏菌。布鲁氏菌随病畜乳汁排出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乳制品如奶酪、奶油、奶粉、奶皮子、奶豆腐、酸奶等如果未经彻底灭菌处理,仍会含有布鲁氏菌,造成食用者感染布病。在许多国家,食用未经严格灭菌处理的奶制品是感染布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乳汁及乳制品要经过严格消毒,杀灭细菌,方可食用。会。布病病畜的肉及内脏通常带菌,且布鲁氏菌可在鲜肉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存活15~45 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很容易被感染。是的。疫区病畜的皮毛很容易被布鲁氏菌感染,特别是新剪下来的毛和流产羔的皮。一般条件下,布鲁氏菌在皮毛中存活2 ~8个月,所以梳剪羊毛、皮毛加工和收购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很容易被感染。任何年龄的人均可感染布病,与性别、年龄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机会的多少。因为中、青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多,感染布鲁氏菌的机会就多,故患病多。布病感染有明显的职业性,兽医、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但每年都有因喝生鲜奶、吃生肉而患布病的病例。育龄妇女如果患上布病,应该及时进行规范治疗。治愈后对其生育能力一般不会造成影响。但药物治疗期间,应采取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以免治疗用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主要指通过进食或饮水感染布病,有的人喜欢喝生奶或者吃生奶制品、半生肉、生肝、未熟的肉,以及手不干净就拿食物吃,布鲁氏菌会经口腔、食管黏膜感染人体。(1)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种奶及奶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农牧民喜欢吃的奶制品,如奶皮子、奶豆腐、奶渣子、奶油和黄油等,在制取过程中均应经过80℃以上高温处理2 小时以上。(2)饭店、家庭用的菜刀、案板,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案,也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洗碗用的抹布,如果擦了切肉的刀、案,再去擦碗,也能传染布病。所以,抹布也要有两块,一块擦生肉刀、案,一块擦熟肉刀、案。(1)布鲁氏菌可悬浮于空气中,随空气尘埃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因此,防止呼吸道感染对预防布病是非常必要的。对剪毛、加工皮毛的场地以及家畜的圈舍等要做好现场消毒工作,特别是应戴好口罩,防止经呼吸道感染布病。(2)对家畜的圈舍应经常晾晒,对牲畜停留过的地方要经常进行消毒和清扫。家畜的粪便要及时运到粪坑或偏僻、离开水源的地方集中堆放或泥封,经过生物发酵杀死布鲁氏菌后方可用于农田。牛、羊的干粪,尤其是在牧区草原上拾到的粪便,如做燃料须切成块晾干后再使用。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种奶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食用。居民家庭日常食用家畜肉时,应将其切成小块,烹制熟后食用。不吃生的和半生半熟的肉,操作时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有从事饲养、放牧、兽医或者布病防疫工作的人,在工作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家里有羊圈的,要定期对羊圈消毒。布鲁氏菌可悬浮于空气中,而口罩作为一种过滤屏障,可以阻碍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等有害气体进入人体内。会。羊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山羊、绵羊都对布病易感。病羊胎盘和流产羔羊含有大量布鲁氏菌。此外,健康羔羊也易通过吸食病羊的乳汁而感染,人接触后感染概率高。因此儿童尽量不要与羔羊玩耍。主要有工作服、防护服、口罩、胶鞋或胶靴、围裙、橡胶或乳胶手套、线手套、套袖、面罩等。工作人员可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酌情选用。本文摘选自《你问我答话布病》科普书籍,主编:马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