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乳业市场持续低迷,奶牛养殖形势严峻,牧场经营者需要评估牧场的各个方面,控制成本以实现降本增效。蹄病作为一种奶牛常见疾病,对牧场经营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预防奶牛蹄病,不仅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更与牧场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
(1)环境因素:牛舍排水功能差,粪污清理不及时,牛蹄长期浸泡在粪水中,使牛蹄硬度下降,容易损伤,引起一系列蹄病。(2)舒适度因素:奶牛每天需要在卧床趴卧休息10-14个小时。当卧床尺寸不合适,垫料缺失或板结,导致牛只长时间站立,牛蹄负重时间过长,易引起牛蹄变形和损伤。(3)地面因素:地面破损出现石子、尖锐物等异物会造成牛蹄底部角质过度磨损和创伤,增加蹄病的发病率。(4)修蹄因素:奶牛场长时间不保健修蹄和修理病蹄,或修蹄和治疗不当会对牛蹄造成二次伤害。(5)营养因素:日粮中精粗比例过高,奶牛挑食可造成蹄叶炎的发生;日粮精粗比例过低会造成变形蹄和蹄裂等蹄病;日粮中如果微量元素缺乏时,奶牛蹄的角质程度会变弱,易增加蹄病发病率。(6)遗传因素:不同品种的奶牛对蹄病的抵抗力不同。(7)其他因素:如牛舍的密度过大,采食相互争抢,牛只蹄部压力过大,从而增加蹄病的发生;如推料不及时,奶牛会伸长前驱去采食,导致前蹄向外变形的情况增多。(1)腐蹄病:是蹄趾间皮肤或软组织发生的一种感染。当牛蹄因外伤或表皮太湿或太软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时,细菌进入牛蹄内部就会发生这种感染。一旦细菌侵入牛蹄内部,就会快速繁殖,发生肿胀和出现腐臭气味。治疗:先清理腐败物质及增生液,在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进行冲洗,将防腐生肌的药物撒在伤口上,用脱脂棉填塞,再用纱布包扎起来,最后缠上防水绷带,2到3天进行一次换药。(2)蹄疣: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蹄病,是指背侧和后侧皮肤出现菜花样增殖物,长发于后蹄,侵害趾间的背侧和后侧皮肤蹄底溃疡又称局限性蹄皮炎。治疗:用修蹄刀将增生物去掉并清理干净周围区域,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进行清洗,之后用0.9%盐水清洗,在对创口使用高锰酸钾进行止血,喷上治疗药物,用纱布包扎起来,2到3天进行一次换药。 (3)趾间皮炎:皮肤表层的急性和慢性炎症,不侵入深层组织。治疗时彻底切除增生物,切除后的处理同蹄疣的方法相同。(4)蹄底溃疡:是由于蹄底压力分布不均或蹄底损伤继发感染所致,蹄底出角质缺失,发生肉芽组织增生,引起蹄深部组织感染的疾病。治疗:慢慢用修蹄刀将发病区域挖出来,清除蹄底全部腐败部分。依次使用双氧水和0.9%的盐水进行清洗,再创口部位撒上防腐生肌药物,纱布包扎,最后缠上防水绷带,2到3天换药一次,需要配合抗生素治疗。需要使用蹄鞋,穿在其健康侧的蹄底。(5)白线病:白线是蹄底和蹄壁交界处的一种软角质,这种软角质的脆弱性使其容易受到损伤,当护蹄不良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蹄真皮感染,形成脓肿,或沿真皮蔓延到蹄冠,表现中度的跛行。 治疗:清除白线附近的污染物,将白线周围打薄,如有脓肿情况发生,需将里面的脓液排干净,在依次使用双氧水和0.9%的盐水冲洗,撒上防腐生肌药物后使用纱布进行包扎,3到5天进行一次换药。(6)变形蹄:是奶牛蹄角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可根据变形的外形特点,将其分为宽蹄、长蹄和翻卷蹄。在高产牛、老牛发病多。治疗:一般进行修蹄,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不同的修整措施,去除多余蹄质,修剪蹄间。(1)步态评分:牧场每月最少进行两次步态评分,重点观察3分以上牛只,对蹄病牛早发现早治疗。(2)修蹄管理:制定合理的修蹄计划,成母牛(泌乳期的70~150天及干奶牛干奶时)每年保证至少2次保健修蹄,对病牛及时进行治疗。(3)蹄浴管理:蹄浴槽长度3~5m,深度大于15cm,液面高度大于10cm,使牛蹄完全没入蹄浴液中。蹄浴槽可设置在奶厅回牛通道中。蹄浴药物可选用自配福尔马林或硫酸铜溶液,浓度为5%,也可使用商品蹄浴液,相互交替使用,每300-500头牛需要更换一次蹄浴液。每周保证2次蹄浴,根据奶牛场蹄病情况可增加每周蹄浴次数。(4)牛舍卫生:根据奶牛场情况制定清粪次数,保证牛舍每天及时清粪,做到粪道必须干净。(5)舒适度管理:调整好卧床尺寸,保证卧床垫料充足,每日清理维护。(6)地面管理:对破损地面及时修补,保证牛舍、通道地面平整,必要地面可铺设橡胶垫。(7)营养管理:TMR日粮精粗比例适合、营养均衡,防止奶牛挑食。 奶牛蹄病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发生蹄病后奶牛不愿意活动,长时间躺卧容易造成发情鉴定困难,屡配不孕。奶牛也会因为蹄部持续疼痛造成采食量下降引起产奶量下降,进而降低奶牛场的经济收入。预防工作是解决奶牛蹄病的关键,只有通过预防措施的实施,才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蹄病的发生。 (特邀科普专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 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