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94345

中国执业兽医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动物诊疗>牛羊

犊牛群组饲养常见的误区及解决方案

日期:2022-12-21 11:34:28

关金森

北京国科诚泰农牧设备有限公司


随着国内奶牛场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断奶前犊牛的群组饲养模式也逐渐被一些牧场推广实施。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及牧场实践表明,与犊牛单栏饲养模式相比,采用群组饲喂模式可以实现犊牛机械化饲养,大幅度节省劳动力,能够给犊牛提供更好的社交机会,降低转群应激反应,也会刺激犊牛更快地采食开食料,同时还不影响犊牛的日增重水平。但是每一种饲养工艺模式在推行实践过程中,都会有相应的使用条件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牧场环境及不同人员管理的情况下,需要更为注意。针对断奶前犊牛的群组饲养模式(图1),本文列举了常见的误区及解决方案,以供犊牛饲养人员参详。

image.png
图 1 群组饲喂的犊牛 









1断奶前犊牛群组饲养模式易出现的误区










  1. 1.1  犊牛分群处理不当








正确的犊牛分群很重要,包括分群时对犊牛日龄、身体状态、群组水平的控制。有些牧场使用统一的原则,没有注意到个体差异,分群时不注意细节,犊牛分群后往往达不到最佳饲养效果。常见的三个误区如下:新生犊牛进入群组饲养的时间越早越好;无论犊牛身体状态如何,只要达到一定日龄,都可以放入群组内进行饲养;不管犊牛日龄、个体差异多少,都可以放在一个群组进行饲养。

1.2自动饲喂系统使用不当








犊牛自动饲喂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提供恒温、干净的牛奶,并监控犊牛的采食行为,保证了饲喂要求和执行的一致性,并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牧场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误差。但是牧场在使用犊牛饲喂系统时,也常常存在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度依赖的问题,比如为了实现自动饲喂系统的最大效益,牧场总是让系统达到能承受的最大饲养头数;认为自动化程度高,能自动清洗和校准;过度依赖自动饲喂系统,期待它能解决犊牛所有的问题,人工可以不用过多干预。

1.3犊牛饲喂和引导训练不当








饮奶和饮水对于犊牛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犊牛作为奶牛场后备力量,其早期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会直接影响牧场生产性能的提升与养殖效益的增加。因此,给犊牛提供合适的营养和饮水,培养它们良好的采食习惯非常必要,既能确保犊牛胃肠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胃肠道发育,还能减少饲喂过程对犊牛健康带来的风险。但是,为了降低饲喂成本,很多牧场使用大量抗生素奶或废奶饲喂犊牛;或者认为牛奶中的水分可以充分满足犊牛对饮水的需求,担心发生腹泻而减少给犊牛饮水;在犊牛转入群组饲养后,认为犊牛很聪明,会自己找奶喝,或不放心自动饲喂系统,出现未训练或过度训练犊牛的问题。









2常见误区的建议解决方案










2.1做好犊牛进入群组饲养阶段的分群判断








2.1.1选择合适的日龄范围
相关实践表明,出生后2天内就将犊牛转为群组饲养,犊牛会因其自身竞争力较差,采食时间和采食量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其生长性能的表现,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因此,在新生犊牛能够使用奶瓶正常喝奶的前提下,早于或晚于腹泻风险期(犊牛常在出生后2~3天开始发病,一般在出生后2~10天内为腹泻风险期),再将其转为群组饲养更为合适,并且在转为群组饲养后的头几天内,需要每天人为引导犊牛采食1~2次。
2.1.2监测犊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
作为群组饲养的必备先决条件之一,犊牛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初乳饲喂流程。刚出生的犊牛存在很多变数,在具备一个良好产犊环境的同时,也需要良好的护理程序,以保证可以照顾好新生犊牛。因此在进入群组饲养前,需要监测犊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确认其具备了一定的自身防御能力后才能放入群组内,并能让它们在出生后14天之内适应群组饲养环境。
2.1.3注意个体差异
在一个群组内,可能存在各犊牛之间日龄差异过大的情况,小规模牧场的这种情况更为常见,从而使得年幼或弱小的犊牛面临更大的采食竞争,增加了其患病的风险(图2)。因此,在理想情况下,建议犊牛日龄差异范围控制在7天内。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则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和关注,保证每头犊牛的正常饲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犊牛群组不稳定时,不断地增添犊牛也会给犊牛持续带来社交应激,不利于犊牛的正常生长。
image.png

图 2 群饲犊牛休息区域


2.2科学使用自动饲喂系统








2.2.1保持在自动饲喂系统所能承受的最佳饲养规模范围内
对于采用的犊牛自动饲喂系统,厂家宣传比较经济的饲养规模是每个饲喂站饲养20~25头犊牛。除了自动饲喂系统自身性能不同外,牧场还需要考虑并观察犊牛之间的采食竞争问题。如果饲养头数过多,则无法保证犊牛日龄和个体之间较小的差异,从而使得年幼或弱小的犊牛面临更大的患病风险,也会影响犊牛的采食时间和采食量,同时增加了人员观察犊牛的难度,特别是发现生病的犊牛。相关研究表明,当犊牛群组饲养规模在12~18头范围内时,有助于降低肺炎发病率和改善生长性能(图3)。
image.png
图 3 犊牛群组饲喂状态
2.2.2定期对自动饲喂系统进行自动清洗和人工校准
需要注意的是,自动饲喂系统只是一个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不是完全智能化的产品,必然存在一些自身缺陷和偏差,比如管道清洗不干净、温度偏差、供水量偏差等问题,这些无法被系统真正准确的识别。因此,为了保证自动饲喂系统每日提供的牛奶达到指定的温度和浓度并且干净,需要定期对系统的温度、供水、代乳粉进行人工校准,特别是检查搅拌罐及奶管内等位置是否真正清洗干净,并及时更换奶嘴和奶管;经常巡视犊牛舍,观察犊牛和检查自动饲喂系统,确保系统正常工作。
2.2.3自动饲喂系统与人工管理要有机结合
犊牛自动饲喂系统只是犊牛饲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把犊牛饲养人员从繁重的饲喂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使人员能有更多时间观察及管理犊牛的其他需求。因此,若要群组饲养的犊牛健康成长,提高犊牛成活率,还需要干净的饮水条件、足够的空间、良好的通风、充足的光照和垫料以及良好的犊牛舍卫生条件。在这些方面上,所需要做的工作与其他饲喂模式的犊牛管理要求基本一致,不能因配备自动饲喂系统而忽略(图4)。
image.png

图 4 群饲犊牛饲养环境

另外,犊牛自动饲喂系统将犊牛饲养人员从饲喂劳动中解放出来后,对饲养人员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实际上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牧场需要能认真观察和了解犊牛感受的员工,提高对犊牛行为信号的关注度,即能够仔细观察犊牛,也能及时对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犊牛饲养人员善于观察吗?他们是否是以数据为导向?是否是以细节为导向?是否喜欢良好的卫生条件和日常工作?是善于应用自动饲喂系统吗?牧场需要调整犊牛饲养人员的工作重心及重新利用劳动力。因此,此时牧场需要雇佣一名犊牛管理员,而不是1个牛奶或代乳粉的搬运工。

2.3加强对犊牛的合理饲喂和训练








2.3.1建议以代乳粉饲喂为主,抗奶或废奶为辅
实际上使用抗奶或废奶饲喂犊牛的风险很大。这是因为使用巴氏杀菌设备对抗奶或废奶进行巴氏消毒、杀菌,不只是对犊牛健康产生风险,对自动饲喂系统中牛奶储存输送也造成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巴氏杀菌过程只对相对低浓度的微生物污染有效,而且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类型的微生物。在使用抗奶或废奶过程中,除了需要巴氏杀菌作业外,还需要搬运、清洗相关的容器和设施,加上对犊牛造成的风险,实际上显性和隐性成本的总和并不一定比代乳粉饲喂成本低。如果牧场抗生素奶或废奶数量较多,需要用于犊牛饲喂,则必需要严格实施巴氏杀菌流程。建议以代乳粉饲喂为主,抗生素奶或废奶为辅,不能图一时便宜而造成犊牛损失。
2.3.2给犊牛提供足够的、清洁的饮水
牛奶中90%以上是水分,但犊牛仅依靠饮用牛奶中的水分是不够的,这些水分不足以完全满足犊牛开食料的采食量。实际上当犊牛开始出现腹泻时,需要饮用、补充更多的水。因此,足够的饮水量有助于犊牛自身瘤胃的发育和开食料的采食,并有利于犊牛的提前断奶。犊牛需要的饮水量是干物质采食量的4倍,限制犊牛的饮水量,势必会影响其干物质采食量。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全年都需要为犊牛提供干净的饮水条件。特别是在冬季,需要给犊牛提供干净的温水。若犊牛的饮水量减少,则干物质采食量也就减少。
2.3.3关注转群应激,做好转群训练
在牧场实际饲养犊牛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时间冲突或在意识上的忽视,造成犊牛的转群应激加大,也没有给犊牛进行适当的训练,使新入群的犊牛无法正常喝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犊牛处于饥饿状态的情况下转入群组饲养,建议在晚上通过奶瓶喂养后再转移,使其放松适应新环境。在第二天上午,当犊牛饥饿且没有发生转群应激时,可以在自动饲喂系统上先进行训练喝奶,随后等到下午或晚上再进行训练。
建议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培训之间间隔10~12h,第三天仅在上午提供帮助,并且仅在自动饲喂系统报告显示该犊牛采食不正常时。如果在自身健康且感到饥饿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犊牛会通过观察其他犊牛,并遵循其自然本能吸吮饲喂站乳头,来满足其饥饿感,从而适应自动饲喂系统。如果经过过多训练,犊牛就有可能产生期望有人饲喂的行为风险。









3小结
犊牛群组饲养模式在牧场推广实施过程中,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不能因为这些问题或障碍,就怀疑或否定该模式能够为犊牛及牧场带来的诸多好处。犊牛自动饲喂系统实际上也只是一种饲喂工具,能否用好这套系统工具,如何配合好其他犊牛饲养流程,核心关键也在人为。总之,不同的犊牛饲养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局限性,牧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犊牛饲养模式。如若选择犊牛群组饲养模式,需要转变思想意识,纠正错误观念,看清并克服群组饲养存在的局限性,为犊牛群组饲养提供良好的推广实施条件,使其成为未来规模化牧场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国乳业》杂志第10期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