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又称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而且可以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本病特征是侵害人和动物的生殖系统,导致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母畜流产、公畜不育,不仅影响生产性能,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严重威胁畜产品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有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喝鲜奶、吃肉等途径传染给人,进而发生扩散,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布鲁氏杆菌病原复杂有6个种属19个型。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有羊、牛、猪和狗布鲁氏菌。患病动物及带菌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经皮肤黏膜破损处、消化道、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生殖系统、实验室等途径传播。布病易感动物很多,目前已知有60多种动物是布鲁氏杆菌的宿主。人及与人类密切接触的羊、牛、猪等都可感染。鹿、犬等也易感。海豚、海豹对人类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致残率最高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染疫动物、动物产品、被污染的环境是人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染。急性期的病人可能通过性传播,母婴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传播。本病的潜伏期是14-180天。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对光、热、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日照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 漂白粉液数分钟即可将其杀死。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布鲁氏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由于该菌可以感染人和其他动物,所以在我国布病阳性动物不允许治疗,采取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他动物和人不被感染。
布鲁氏杆菌可以侵害牲畜的各个器官,其中对妊娠母畜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致病菌主要侵害乳房、胎盘,导致妊娠母畜流产。流产之后,胎衣长时间不下,出现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人感染布氏杆菌之后,致病菌通过呼吸道、损伤的黏膜进入机体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常出现以下临床症状,一是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反复发烧。二是出汗:在晚上较多,出现盗汗,汗比较粘稠。三是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也只有大关节。四是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乏力、皮疹、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布鲁氏杆菌病危害前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治愈率较高。但由于该病临床症状和普通感冒较为相似,常常引不起人们注意,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直到呈现慢性经过之后,才发现患病,这个阶段治愈难度往往较大。发病后期,患者很容易丧失劳动能力和繁殖能力,影响到正常生育。一是加强主动监测,加大监测比例。严格按规程处理阳性畜,对检出的阳性畜一律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阳性畜的圈舍、粪便、饲草、垫料等进行彻底消毒。对阳性畜群进行普检。二是要限制阳性群的易感动物的移动,病人不得从事易感动物养殖(第三十五条 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疫病监测、检测、检验检疫、诊疗以及易感染动物的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三是对阳性群持续跟踪监测,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和《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18的规定,我们对检出的阳性群每月进行一次普检,直至连续2次没有阳性畜检出。四是加强外引动物和外牧返回动物监管对外引动物严格实行审批制度,动物起运前进行布病检测,隔离后混群前再进行检测。对外牧返回动物按外引动物管理。五是搞好科普宣传,开展以“手套工程”为载体的科普活动,印发宣传册、明白纸发放到养殖户等易感人群,提高易感人群的自我防范能力。六是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首先养殖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环境消毒、接产育幼时戴长臂手套、口罩。要严格按照规程与制度工作,根据工作性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接触病畜要穿防护服,戴医用口罩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工作时皮肤损伤应及时处理伤口—挤出伤口血液,酒精消毒。分泌物溅入眼睛要用含抗菌药物的眼药水冲洗眼睛。要对参与采样、检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进行培训,工作场地消毒压尘,佩戴专用防护设备,对污染物及时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