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是由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包括家养山羊、绵羊等反刍动物在内的高度传染性病毒病,属于我国一类动物疫病。小反刍兽疫在临床和病理上与牛瘟和人麻疹极为相似,是小型反刍动物养殖经济上最具破坏性的病毒性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各国农业部门针对小反刍兽疫都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牛瘟已在我国的饲养动物群体中根除,这给小反刍动物的小反刍兽疫的根除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经验。本文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方法、存在的问题挑战进行综述,为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和诊断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小反刍兽疫是由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包括家养山羊、绵羊等反刍动物在内的高度传染性病毒病,属于我国一类动物疫病。小反刍兽疫在临床和病理上与牛瘟和人麻疹极为相似,是小型反刍动物养殖经济上最具破坏性的病毒性疾病之一。小反刍的首次报道见于1942 年的科特迪瓦,之后在非洲、亚洲和中东国家已经报道了该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19 年5 月,在联合国承认的198 个国家中,57 个国家已处于有无小反刍兽疫的状态,而67 个国家仍存在小反刍兽疫疫情,74 个国家从未报告小反刍兽疫。根据世界农业和粮食组织2018 年的统计,全球25 亿只小反刍动物中约有68% 被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这直接影响了世界上超过3 亿个依赖于小型反刍动物养殖生活的家庭。2008 年至2018 年期间,多个国家开展了小反刍兽疫的社会经济研究。在2006—2008 年小反刍兽疫暴发期间,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超过100 万只动物死亡,就生产损失而言,估计经济损失的总价值为240 万美元。2017 年,蒙古报告了在国内小反刍动物和濒危赛加羚羊种群中首次暴发小反刍兽疫。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在多个地点和时间点从牲畜中流行,导致小反刍兽疫在野生偶蹄类动物中传播。令人担忧的是,对赛加羚羊种群丰度的估计表明其种群数量下降了80%,引发了对该物种生存的严重担忧。与赛加羚羊死亡相关的经济损失估计为727 万美元。2015 年在科特迪瓦阿比让国际会议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过了小反刍兽疫全球控制和根除战略,该战略建立在小反刍兽疫控制和根除的强有力的科学、经济和社会案例之上,并结合和参考了在相关牛瘟病毒根除方面的成功案例的经验。成功根除牛瘟的经验表明基于疫苗接种以及广泛和持续的监测的重要性,以通过针对性的疾病管理和为病毒的重新出现或重新引入制定适当的应急计划来确保疾病的根除效果。这些因素已纳入粮农组织/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小反刍兽疫全球控制和根除战略。该战略计划设置的时间限制也被认为至关重要,这给各国施加压力,要求各国明确证明其领土范围内未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在更广泛的背景下,现在将更多地受到关注和传播,这包括大规模媒体活动、社会营销、印刷材料的传播以及教育的同步进行。小反刍兽疫全球控制和根除战略促进了基于四个阶段的逐步根除方法,其中还概述了战略计划的运行方式。这些阶段对应于流行病学风险水平降低和预防控制水平提高的组合,包括一个多阶段、多国家的过程,涉及评估、控制、根除和维持无小反刍兽疫状态。这范围从第一阶段(正在评估流行病学情况)到第四阶段(当该国可以提供证据表明在区域或国家层面没有病毒传播,并准备申请无小反刍兽疫官方认定状态)。包括疫苗接种在内的控制措施在第2 阶段实施,而第3 阶段直接对应于小反刍兽疫的根除。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第4 阶段时疫苗接种必须暂停,以便于对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实施需要协调一致地交付准备计划、能力建设、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和参与;以及建立适当的法律框架。各个国家的实施计划都将从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评估开始,以确定风险地区(第1 阶段)。根据小反刍兽疫全球控制和根除战略设想,随着更具体的流行病学信息的出现,针对假定的高危动物群体的,基于风险的、有针对性的大规模疫苗接种(第2 阶段)将逐渐被重点疫苗接种(第3 阶段)所取代(实际上一些国家可能从一开始就遵循专注的方法)。疫苗接种活动将伴随着对临床疾病的定期和持续监测,包括常规被动报告、主动疾病调查和随访。收集和分析的数据将成为该战略在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相对成功的关键指标。该战略的成功取决于疫苗接种运动的实施、畜牧业实践、流动性和小反刍动物种群更新的周期性。根据目前的成本,小反刍兽疫的准确诊断可以将所需的疫苗剂量数量减少20% ~60%。虽然小反刍兽疫的准确诊断工作的实施对于小反刍兽疫控制至关重要,但其成功还取决于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理解。此外,在疫苗接种中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包括后勤方面(车辆燃料、冷链维护等)、人员(给动物接种疫苗的时间和任务)和疫苗浪费(已接种疫苗的动物的剂量)。后勤和人力方面可能对疫苗接种产生很大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占疫苗接种总成本的70%。与其他病毒的防控工作一样,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工作不存在重大的技术或科学障碍,例如,缺乏有效的疫苗、病毒存在多种血清型和病毒突变重组,或在无症状动物中存在已建立的携带病毒感染状态。然而,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需要继续对小反刍兽疫病毒进行必要的研究,并且必须既务实又具有成本效益。这可能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社会经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例如疾病传播链;识别充当病毒贮藏库的小型反刍动物种群并对其进行建模分析;确定病毒毒力的遗传决定因素;诊断和监测方法;分子流行病学;血清学取样调查;快速现场测试;以及可选的新型疫苗(标记的和重组的,例如能够区分感染的和自然感染动物的疫苗)。需要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小反刍兽疫传播动态,特别是小反刍兽疫传播以及野生动物和牲畜物种、生产系统、生态系统和病毒谱系在此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总体目标是确定关键控制点以及在这些点进行干预的最佳方法,以支持有效的根除管理。在受感染地区工作专业人员的意见和经验也可用于为计算机建模分析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提供信息。这些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很可能是决定小反刍兽疫预防控制水平以及根除假话可行性或其他方面的主要驱动力。小反刍兽疫的不断传播已经清楚表明该疾病对反刍动物养殖经济的负面影响。小反刍兽疫是一种致命疾病,威胁着世界上68% 以上的小反刍动物种群,任何控制计划都应迅速获得流行地区牲畜饲养管理人员的批准、同意和参与。鉴于与牛瘟控制计划的成功案例,小反刍兽疫全球控制和根除战略显示出可执行完成的希望,应该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作者:焦振东 / 内蒙古开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