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由于猪病日趋复杂,一些猪场病急乱投医,抱着“宁买贵,勿买错”的心理,为把猪养好,不惜血本。一些价格昂贵、疗效一般、本无长效功能的抗生素,被标榜以“长效”之名,越卖越俏。与此同时,一些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且真正具有“长效”功能的抗生素,却被整个行业集体忽略,市场交易几近“休眠”状态。因需求量不大,利润空间太小,很多厂家都不愿意生产,市场经常断货,一些急需这类产品的猪场经常一药难求,非常纠结。这其中,最值得“唤醒”的一种,当属苄星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俗称长效青霉素。为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其抗菌活性成分为青霉素,抗菌机理与青霉素相似,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当。该品经肌肉注射后,储存在注射部位,缓慢游离出青霉素并被肌肉吸收。具有吸收慢、药效维持时间长的特点。正常情况下,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2~4周。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时间为0.5小时,青霉素血清蛋白结合率为60%,在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良好。但相对普通青霉素而言,血药浓度较低,不能替代青霉素用于急性感染。该品允许兽用,国内已有正规GMP兽药厂生产。只因市场需求量小,生产的厂家不是很多。
2.1 预防及治疗猪丹毒
苄星青霉素,称得上是猪丹毒的“克星”,一针见效,预防和治疗效果“立竿见影”。酷酷的、很神奇!2015年5月上旬,广东高要某规模化猪场(600头母猪规模,以下简称高要I场)突发猪丹毒(如图1)。2栋生长育成猪舍近1200头体重20~120kg生长育成猪集体发病,当天急性死亡20多头,损失巨大。当天下午,兽药技术人员建议该猪场对这2栋发病猪舍全群逐头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预防,但该场兽医平时从未用过苄星青霉素,误以为苄星青霉素就是氨苄青霉素,用氨苄青霉素肌肉注射。次日,仍死亡20多头。次日下午,该猪场紧急寻找货源,晚上动员全场工作人员加班,改用苄星青霉素全群逐头肌肉注射。注射剂量:4万单位/公斤体重。至第3日,竟无1头发病死亡。约7天后,另外一栋生长育成舍一栏猪个别发病。经对整栏猪逐头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1次后,及时被控制。自此至今,该猪场再无新发病例。原计划可能需要作疫苗免疫,并已经购买了猪丹毒灭活疫苗,但因猪群一直非常稳定,免疫计划一直没有执行。在此同时,珠海市某规模化猪场(600头母猪规模,以下简称珠海I场)已经被猪丹毒困扰了近1年。自2014年6月发病至2015年5月,共死亡中大猪300多头,母猪60多头。期间,该猪场一直都在采用发病猪全群肌肉注射青霉素(或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或氨苄青霉素)等方法进行预防控制,但效果很不理想。自2014年7月始,坚持使用猪丹毒疫苗(灭活苗)免疫近1年,也一直无法有效彻底被控制。后受高要I场启发,改用如下方案:(1)中大猪舍。只要观察一栏有猪发病,该栏及与该栏相邻的前、后、左、右4个栏所有猪同时逐头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2)种猪。大栏饲养的种猪参照中大猪舍预防方案。限位栏饲养的母猪发现1头发病,该母猪及与之相邻的前、后、左、右各5头母猪同时逐头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执行新方案后,该场仅发现1栏中大猪个别猪和2头母猪发病,按方案作预防和治疗1次后均及时被控制。自此至今,再无新发病例!
2.2 治疗公猪死精
公猪死精,是临床上比较棘手一个问题。病因多与感染有关,感染源较难确诊,治疗难度大。很多公猪因此而被迫淘汰。2015年11月,珠海某规模化猪场(400头母猪规模,以下简称珠海II场)12头杜洛克公猪中,4头出现死精情况,死精率60%~100%。该猪场之前也经常出现公猪死精情况,且一旦出现,治疗效果很差,多数出现死精的公猪,最后都被淘汰。问题出现后,该猪场尝试采用苄星青霉素对发病公猪进行治疗,每头公猪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6瓶(720万单位)。第4天,已有1头公猪精液恢复正常,其余3头死精量开始减少。第7天,再次每头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720万单位。至第9天,全部公猪精液恢复正常。
2.3 治疗母猪厌食、发烧
母猪厌食、发烧,是猪场常发病。病因多属感染,感染源难以确诊,治疗效果不理想,是导致母猪死亡的一大主要原因。2016年12月前,珠海II场一直存在母猪厌食、发烧情况,每月发病6~10例不等,治疗效果很差,发病死亡率超过50%。在成功采用苄星青霉素治愈公猪死精后,该猪场尝试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母猪厌食、发烧症。方案如下:第1针:恩诺沙星,10 mg /公斤体重,1日l次。至恢复正常3天后止。第2针,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每猪720万单位,7日1次。至恢复正常3天后止严重发烧、呼吸急促病例,先用手术刀割开两耳静脉,放血200~300mL;再大剂量肌肉注射安乃近作降温处理。经以上方案处理48小时后仍拒绝采食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00mL+葡萄糖500mL,1日1次,至恢复食欲时止。执行新治疗方案后,因厌食发烧导致的死亡明显减少,治愈率达到80%以上。此后,该治疗方案相继在广东省内多个猪场推广,成效显著。
2.4 预防及治疗蓝耳病毒和链球菌混合感染症
蓝耳病毒和链球菌混合感染症,是近10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养猪行业的一个重大问题。病因主要是蓝耳病毒感染并发链球菌病。从技术角度,该症病因清楚,可防可治,但因受行业内一些错误观点误导,使该症长期在一些猪场漫延,令人痛惜!大部分猪场保育小猪成活率无法有效提高,均源于此症。主要临床表现:小猪断奶2周左右发病,群体性厌食、发烧,畏寒打堆。皮红(部分猪场或部分发病小猪可见)。神经症状(个别或少数病例),关节肿大,眼结膜炎。至后期逐渐消瘦,被毛粗乱,顽固性腹泻。最后衰竭死亡,死亡率20%~50%不等。高要I场自2013年底至2016年3月,连续2年多一直受该症困扰。保育小猪成活率长期维持在70%以下,气候变化较大的月份,只有50%左右。2016年3月中旬,该猪场决定全盘接受赛比奥公司编印(冷和平编著)的《规模化猪场标准化管理》,对猪场实行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考虑到通过建立健全的免疫体系根治该症需要一定时间(通常需要3个月左右),该场决定先采用过渡性抗生素保健方案,以尽量减少死亡。方案如下:(1)保育小猪。全群逐头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1瓶(120万单位)/头,7天1次。已经出现症状者,加肌肉注射恩诺沙星,150mg/头,1日1次。出现关节肿大症状者,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每头猪5mg),缓解炎症。(2)哺乳小猪。按生产批次,每批于断奶前3天,逐头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1瓶(120万单位)。执行此过渡性抗生素保健方案后,整个保育猪群精神状况明显好转,一些之前长睡不醒的“毛毛猪”,开始争吵着要饲料(湿拌料)吃(如图2),保育舍成活率达到85%以上。至2016年4月底,该场通过严格按《规模化猪场标准化管理》的技术规程操作,建立健全的免疫体系,保育舍生产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成活率达到90%左右。5月底,成活率达到96%,基本恢复正常。此后,该保健方案在广东省内多个长期饱受蓝耳病毒和链球菌混合感染症困扰的猪场推广应用,均见明显效果。(1)苄星青霉素难溶于水。在使用注射用水稀释时,每瓶需用注射用水5mL以上。否则肌肉注射时容易出现针头堵塞。(2)苄星青霉素预防及治疗蓝耳病毒和链球菌混合感染症,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使用,以缓解发病症状,减少死亡。如需根治该症,必须通过有效的疫苗免疫措施。总之,由于普通抗生素的药效,一般只能维持8~24小时。假定药效为8小时,理论上1头病猪1天(24小时)需要肌肉注射3次。生产上很多病猪抗生素治疗效果差,不一定就是抗生素抗菌效果差,极其可能的原因是有效血药浓度得不到维持。生产上,对于一些对青霉素敏感的病原感染(特别是慢性感染),选用长效青霉素进行预防和治疗,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大大减轻兽医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简介:冷和平,江西高安人,MBA硕士,兽医博士,主攻猪场管理及兽医防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