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94345

中国执业兽医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动物诊疗>牛羊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日期:2021-05-28 10:50:34
羊痘又名羊天花,是羊的常见病之一,为羊痘病毒属,同属还包括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和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其中绵羊痘病毒为代表种。由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引发的疫病死亡率较高,羊痘病毒潜伏期较长,传播范围广、速度快,造成养殖户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羊痘病毒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手段进行综述。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症状为高温发热、羊体外无毛或少毛部位形成丘疹和疱疹,患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早在1879年,Hansen首次报道了挪威的山羊痘,之后相继在越南、蒙古、希腊均有暴发。据报道,我国的江苏、内蒙古、宁夏、浙江、甘肃、黑龙江、广西、贵州等地也曾有羊痘的发生。羊痘是所有动物痘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重大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其主要由皮肤接触、呼吸及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阻碍家畜生长发育的同时也影响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影响羊产业经济发展,从而,使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01

病原学

羊痘病毒的核酸结构为双链DNA,基因组大小约为150kb。山羊痘、绵羊痘、牛结节性皮肤病,均为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种、羊痘病毒属。它们在血清学上呈交叉反应,但在自然条件下相互间不会发生感染。羊痘病毒对光照、酸、碱、常见消毒药等较为敏感,在动物干燥痂皮中可存活数月,在干燥空气中可存活7个月左右。

02

流行病学

羊痘只传染给特定的细胞型的反刍动物,人类不受其传染。羔羊极易感且死亡率较高,妊娠母羊感染后易发生流产。羊痘病毒是由发病或处于潜伏期的羊经其体外皮屑传播,接触皮肤损伤处后可进行传染。研究表明,丘疹中的水疱,含有大量病毒,可从鼻、口腔和泪液分泌排出。乳汁、尿液、精液、发病羊使用过的用具、草垫、食槽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03

临床及病理变化

羊痘病毒可在羊体外存活1周左右,一般潜伏期为6~8d,最长可达到16d,感染羊痘病毒的病羊体重降低,母羊的产奶量下降,流产率升高。感染羊痘病毒的羊会持续高温,可达41℃~42℃,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长时间不进食,心跳加速,呼吸节奏加快,活动减少或拱背站立,鼻粘膜和眼结膜潮红并伴随有浆液流出,形成红色或紫红色小斑块,斑块扩大,发展成丘疹,丘疹严重后形成脓疮,而后形成结痂。全身体表出现痘斑病变,口部、舌部、鼻部、乳房、会阴等部位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痘疹。剖检发现,前胃和皱胃黏膜上有形态不同的圆形或半圆形结节;咽和支气管黏膜上也时常有痘疹发现;淋巴结肿胀,全身多处脏器发生水肿或充血;十分严重部位会出现溃疡糜烂。此病蔓延极快,病程持续15d左右,严重者可在2~3周死亡。

04

诊断

本病仅限于羊感染发病,可根据本病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等进行初步诊断。当病羊呈典型临诊症状时,可通过实验室显微镜观察病毒颗粒进行诊断,相反,需要通过羔羊进行生物学试验,或对羊群中个体进行分析比对,必要时可进行微生物试验。
 
病料采集与病毒培养 病毒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羊痘病毒可以在组织培养的细胞上进行生长。大多数细胞的培养物在接种过羊痘病毒的3~4d,多数细胞体内可明显发现嗜伊红性胞浆中的包涵体,包涵体会逐渐增大且嗜碱性不断增加。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分离获得的羊痘病毒,对各种细胞的培养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病料分离病毒的前期,最好能够多选几种不同的细胞培养物。羊痘病毒在细胞培养物中生长缓慢,病毒培养即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因此,该方法不适合快速诊断。
 
琼脂凝胶试验 早在20世纪60年代,琼脂扩散试验就已经用于诊断羊痘,目前,已经研制出有效的诊断试剂,但是该试验特异性较差,容易引发交叉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比琼脂凝胶实验更为操作简单快捷,该试验适合检测受羊痘病毒感染的动物器官及内脏的抗原,同时也可以快速检测出羊痘病毒。
 
ELISA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促反应的高效性相结合,它具有高效、快捷、简单、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多种检测羊痘病毒的ELISA方法,适合于畜群大批量监测。
 
PCR试验 经研究对比发现,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能够快速准确地的诊断羊痘基因组,通常使用传统PCR或荧光定量PCR。荧光定量PCR的优点为可以控制定量及抑制剂用量。该方法能够克服传统血清试验的不足,适用于羊痘快速诊断方法,同时可使用特定引物进行羊痘病毒与其它病毒的鉴别诊断。
 
western印记试验 以山羊痘病毒感染的细胞溶解物来检查血清样品中病毒结构性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灵敏性高、特异性强,但该试验花费较大,难操作。

05

防治

羊痘病毒的预防 首先,要杜绝从疫区引进羊种,引进新羊时要进行隔离,做好防疫措施后再进入羊群混养。其次,保证羊圈的干净通风,定期清理羊圈,保证羊舍温度、湿度,常消毒,防止病毒的滋生。对羊群进行定期疫苗接种,接种时严格遵守疫苗接种程序。要建立免疫带,对发病羊周围群体进行紧急隔离并且接种疫苗,以形成抗体,避免感染发病,进而阻断传播途径。
 
现已研究出多种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许多感染羊痘康复的羊能够产生终身免疫,可将其当做活疫苗使用,将SPV与GPV的弱毒株联合使用对羊痘病毒的预防更为有效。但使用时需要加强注意,接种活弱毒株后可能会刺激痘疹反应,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羊痘病毒的治疗 目前,对羊痘的治疗尚未发现特效药,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kg“羊全清”,5~7d为一疗程,依据病情轻重可适当调整用量。可在羊皮肤患处用0.1%的高锰酸钾洗涤,能够起到杀菌作用,待到皮肤表面干燥后使用碘甘油或紫药水进行擦拭,每天2~3次,当病情较为严重时,可采取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康复羊血清对发病羊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对病羊进行皮下注射,用量为正常羊血量的一半,一般5~7d为一疗程,可根据病情轻重进行适当调整。

06

讨论

羊痘在我国养羊密集的省份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当地养羊业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动物公共卫生安全也造成了巨大威胁。羊痘发病时间较长,病情严重,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要想抑制病毒的传播,需定期进行注射疫苗,并且需要养殖户规范饲养,常消毒,多通风,保证圈舍饲养环境整洁。如有疫情发生,应及时向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疫情大范围传播。当地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宣传养羊知识,做好相关讲解与培训,使农牧民群众更加了解如何预防疫病的发生,规范养羊,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07

展望

我国是养羊大国,羊产业对中国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羊痘是羊的常见传染病之一,羊痘的传播范围广、感染性强、传播媒介多,抑制羊痘的传播十分重要,要从根源做起,切断传染源与接触者。以预防为主,定期接种疫苗,目前,高效新型疫苗还有待研究与开发。因此,要有效控制羊痘的发生,从而加速养羊业的发展。
 

作者:张春玲/内蒙古兴安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兽医导刊》杂志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