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如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农牧科技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观察伊维菌素注射液对羊螨虫病的治疗效果,选出伊维菌素注射液的最佳治疗剂量。选取30只患病绵羊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0.01mL/kg)、中剂量组(0.02mL/kg)和高剂量组(0.03mL/kg),对患病绵羊均进行颈部皮下注射给药,试验期为35d,通过螨虫减少率和转阴率来判定长效伊维菌素注射液的驱虫效果。结果表明,伊维菌素注射液对羊螨虫病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持效期仅能维持在35d,需要重复给药才能彻底根治羊螨虫病。羊螨虫病是疥螨或痒螨寄生在羊体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皮肤病。痒螨虫体呈长圆形,大小约0.5~0.9×0.19~0.36mm,口器较长,呈圆锥形,乳白色中微微带有浅褐色。疥螨虫体呈龟形,虫体大小约0.2~0.5×0.13~0.4mm,颚体短小,腹部扁平,背面隆起似半球形,有波浪形横纹和鳞片状皮棘,呈乳白色。
各个年龄的绵羊都可感染该病,患病绵羊日渐消瘦,常常呈现地方散发和群发趋势,病将导致绵羊生长发育缓慢,影响到羊毛质量和羊绒产量,还能够导致患病的绵羊烦躁不安,食欲下降,代谢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导致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如果治疗不及时,会最后导致衰竭而死亡。羊螨虫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由于圈舍阴暗潮湿,动物被毛增厚、绒毛生长,皮肤湿度增高,为螨虫的寄生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动物常拥在一起取暖,增加了接触传播的机会。目前,使用化学药物治疗绵羊螨虫病仍是当今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手段,当发现羊群已感染螨虫病时可选用伊维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此类药物对节肢类寄生虫病疾具有一定疗效。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诊断,选出患病程度相一致、年龄、体重差异性不显著的自然感染螨虫的蒙古绵羊30只。将30只试验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低剂量组以0.01mL/kg;中剂量组以 0.02mL/kg;高剂量组以0.03mL/kg ,给药途径均为颈部皮下注射。给药前1周对试验动物进行打耳标和喷漆双重标记,3组试验动物分别于3个圈舍饲养,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提供充足的饲料、饮水,让其自由采食,保持圈舍清洁通风。给药后,每隔7d对各组每只羊进行病料的采集计算螨虫减少率和转阴率。在患病绵羊皮肤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用外科手术刀,通过酒精灯火焰消毒,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反复刮取表皮,直至稍出血为止,刮取面积 2cm×2cm,每只羊刮取 2 个部位,将刮下的皮屑收集于试管中并逐一标号记录。将刮取的病料分别放入玻璃烧杯中,加入适量1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烧杯放入沸水锅中煮沸30~60s,皮屑等碎片被烧碱迅速溶解,再移入对应的离心管中,3 600r/min 离心 5min,弃去上清,收集沉淀物。将沉淀物用吸管滴于载玻片上,置于低倍显微镜观察,即可检查到螨虫。螨虫减少率=(试验前螨虫数-试验后螨虫数)/试验前螨虫数×100%试验羊用药后均无任何肉眼可见的不良反应,体温、脉搏和呼吸次数均正常,食欲、排粪情况也均无异常,精神状态良好。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给药后 6~7d内,瘙痒症状均明显减少;用药10d后,3个剂量组组绵羊瘙痒症状基本消失。当用药后35d时又有部分绵羊出现瘙痒、脱毛等症状,可见有复发感染情况发生。给药后7d,1%伊维菌素注射液低剂量组螨虫减少率为68.2%;中剂量组螨虫减少率达到75.5%;高剂量组螨虫减少率达76.1%;低剂量组与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给药后14d,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螨虫减少率分别为80.1%和81.3%,两组螨虫减少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在给药35d后,3个剂量组螨虫减少率逐渐下降,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可知出现了重复感染的现象。给药后7d,低剂量组转阴率为50%、中剂量组为60%、高剂量组为70%,差异显著(P<0.05)。给药14~28d后,各组的转阴率持续上升,但给药后35d时各组的转阴率出现下降趋势。据研究表明, 在使用伊维菌素对黑山羊进行螨虫病的治疗中,每3d注射一次伊维菌素,连续注射3次的方法,在试验15d时仅有少部分黑山羊痊愈,给药后30d时则可全部治愈。普通伊维菌素注射液需要多次连续给药才可以彻底痊愈。而本次试验结果表明,1%伊维菌素注射液对于绵羊螨虫病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1%普通伊维菌注射液剂在给药5周后出现了重复感染的现象,需第二次给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驱虫效果。从设定的3个剂量组的临床症状、螨虫减少率和转阴率的结果来看,中剂量组0.02mL/kg可作为推荐剂量建议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