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94345

中国执业兽医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动物诊疗>猪病

匡宝晓:关于疾病预防性治疗的那些事

日期:2023-08-02 09:55:08

1 疾病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或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贯穿始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通过各种作用机制,在引起机体各种损伤性变化的同时,也会激发机体各种抗损伤的防御、代偿、适应和修复反应,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推动者疾病的发展,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双方力量的强弱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果。当损伤占优势时,疾病则

不断加重并逐渐向恶化方向发展,甚至造成动物的死亡。反之,当抗损伤占优势时,疾病则缓和,机体就可逐渐恢复健康。

1.1 健康

动物健康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动物能正常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行为表现无异常。二是指心理健康,通过行为学的观察,判断动物是否精神愉快及正常地嬉戏玩耍。动物越健康,其表现的生产性能越好。

1.2 亚健康

亚健康是指动物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却表现出疲劳增加,活力、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等,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量健康状态。亚健康无临床症状与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失衡状态。据调查,猪场90%的母猪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人的亚健康也不容忽视,可能有75%的人属于亚健康。

亚健康一般来说由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畜群处于疲劳和虚弱状态(排除疾病原因);二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三是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欠佳;四是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衰退状态。亚健康状态可能朝两个方向转变:(1)当应激程度减弱或机体抵抗力增强时,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化;(2)如果应激程度加强,机体抵抗力持续下降,则朝着疾病的方向转变。

亚健康的因素很多,
其中:

(1)营养不足,或存在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2)体内毒素包括自由基等沉积过多、饲料霉菌毒素过多;


(3)环境因素,如有害气体、高温低温、湿度等;


(4)滥用药物,无论抗生素还是其他的药物,如果滥用,就可能损伤肝肾以及免疫器官;


(5)管理因素,如饲养密度、频繁转群、混群造成长期应激反应;


(6)感染性因素,特别是免疫抑制因素。


2 疾病的冰山理论

动物养殖一般都是群体性的,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传染性疾病对畜禽的威胁越来越大。在养猪界,有大量影响猪群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非洲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古典猪瘟等病毒性疾病;也有支原体肺炎、猪丹毒、链球菌病、回肠炎、大肠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此外,还有很多的寄生虫病。

在一个养殖的群体中,亚临床感染和未感染的个体所占比例很大,只有一小部分有临床症状,症状严重和死亡者更是罕见。此种感染状态由于所能观察到有明显症状与体征的个体很少,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上的尖顶部分,而感染的绝大部分在临床上无法观察到,如同隐于海平面之下庞大的山体。因此在流行病学上称为“冰山”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健康动物则有可能发生亚临床感染,甚至出现临床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会越来越高。

在出现感染或发病后,动物体为了抵抗疾病,就会产生抗体和其他的免疫活性物质,在此过程中,机体会动员体内的能量和蛋白质,有时会动用体内的储备,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表现在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繁殖性能降低。由于现在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饲养密度越来越高,疾病传播越来越容易,因而疾病状况会越来越复杂。

3 预防性治疗

养殖场最关注的是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预防性治疗(又称补救性预防治疗或过敏性治疗)是最佳的方案。预防性治疗主要指在群体疾病发生前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这种疾病,从而达到对易感群体的保护。

3.1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当病原微生物或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或导致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等病理生理过程称为感染。感染即为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宿主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称传染病。某些情况下(如免疫抑制、应激等),内源性病原体大量繁殖/复制,突破机体防御屏障,从原有定植部位扩散到全身或到达其他部位,从而引起疾病,但这种感染明显不具传染性。也可能是由外部病原体通过伤口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也是个体发病。同样,转群、混群应激后猪群容易发生链球菌病和猪副嗜血杆菌病等。

3.2 亚临床感染

亚临床感染又称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病原学或抗体检查才能发现。

3.3 动物疾病的发生规律

所有动物感染性疾病具有特有的发病规律,虽然不同养殖场有自己的发病特点,但大同小异。农场养殖动物都不是SPF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或无菌动物,体内有很多的条件性病原体,抵抗力正常时不会有任何问题。就猪场而言,应激反应如猪的断奶、混群、分群、长途运输、频繁注射、更换饲料、高密度、高温低温等应激反应后,猪的抵抗力显著下降,原来呈静息状态的病原体就可大量繁殖/复制,产生毒素,从而引起疾病。

近年来,猪场规模逐渐扩大,密度越来越高,疾病形式更为复杂。出现非洲猪瘟、蓝耳病多毒株感染、支原体难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等多,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单就病毒病而言,免疫是预防的最主要手段,而没有疫苗可用的病毒病(如非洲猪瘟),则主要依靠生物安全来预防。虽然某些细菌病有疫苗可用,但大部分疫苗(如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因抗原覆盖面不够,或者现场感染与疫苗菌株不匹配,难以达到理想的保护。需要依靠药物,特别是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3.4 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根据疾病发生的规律进行预防性治疗;二是在疾病初发,并判断疾病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可用药进行预防性治疗。

3.4.1 根据疾病发病规律

大肠杆菌腹泻常发生于哺乳阶段,表现为黄痢和白痢,往往同窝仔猪先后发病,如果只治疗有临床症状的仔猪,则可能按下葫芦起来瓢,事倍功半。在出现1头发病猪时,如果决定治疗,最好窝内仔猪同时注射抗生素(如恩诺沙星、长效头孢噻呋、庆大霉素)等,对没有症状的仔猪进行预防性治疗。

断奶后腹泻常发生于断奶后的1周内,是由于断奶应激、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导致消化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引起的。除了改善饲养管理外,应该在疾病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就开始用药进行预防性治疗。如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硫酸粘菌素或硫酸新霉素等,或在饲料中添加3000ppm的氧化锌(但目前欧盟已经禁用)。

蓝耳病是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疾病,通常由于断奶后母源抗体下降、应激反应、混群等造成蓝耳病发病率提高,同时继发猪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病等的感染,放大了损失。在有疫病问题的猪场,通常发生于断奶后的1周后。因此在断奶后1周左右在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预混剂+阿莫西林,连用14d,既稳定了蓝耳病的状态,又减轻了猪副嗜血杆菌和链球菌病造成的损失。

呼吸道病和回肠炎的发病规律通常在12~13周龄、18~20周龄。一旦出现严重感染,则难以治愈,而且损失更大。可考虑在12~13周龄和18~20周龄,饲料或饮水中添加8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125g、50%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200g和30%氟苯尼考可溶性粉200g,每次连用15d,不仅对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对回肠炎也有良好的预防性治疗作用。如果添加饲料不方便,也可以通过饮水给药。

3.4.2 个别猪发病后开始用药

不可否认,由于单纯追求生产指标,猪的饲养环境差、密度高、猪群抵抗力低,所以大部分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应激反应后即容易发病。但并不是所有动物同时发病,有的有症状,有的则处于亚临床感染阶段。

群体中个别猪发病后,需要及时隔离并进行个体治疗,同时观察群体中有没有新出现的病猪,若继续出现,就应该进行群体用药,可以预防处于亚临床感染的猪发病,也可以治疗已经发病的猪。这需要每天细心观察猪群状况,及早发现和采取措施。因为随着病情发展,各器官发生实质性变化,而且病菌的数量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药物、更长时间才能治愈。

在链球菌病和猪丹毒的发病过程中,病猪可注射青霉素、长效头孢噻呋或长效阿莫西林;群体可用阿莫西林可溶性粉通过饲料或饮水给药,如每吨饮水添加10%阿莫西林500~1000g(注意不同品质的阿莫西林添加量差别很大),每次连续饮水8~10h,连用3~5d,即可有效防止新病例的出现,并能治愈刚出现的病例。

通过预防性治疗,降低了发病率,而且可以显著降低猪场的生产损失,事半功倍。

本文作者:匡宝晓  山东华辰制药有限公司

(本文首发于《今日养猪业》杂志2023年4期)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