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属于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在动物血液中附着在红细胞的表面或游离在血浆中而引起的[1-3]。该病在当今全世界较为常见。我国第一次发现附红细胞病是在江苏,发病时会有很多的临床症状出现,若发现不及时或者病情严重的会引发病畜死亡[4]。在我国发现第一例以后还陆续在许多地方出现此病。它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然而最让我们震惊的是“第一例人附红细胞体病” [5]。这就更加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猪的附红体对成猪的危害没有仔猪和临产怀孕猪大,仔猪严重的会死亡,孕猪则会难产,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6-8]。
附红细胞体病导致动物生病的原因就是在血液中的附红细胞体有一种功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膜出现凹凸不平或者直接出现小洞,血液中的物质进入可以把坏了的细胞膜溶解和破裂,造成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相继引发动物机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并发生贫血、黄疸、电解质失衡等临床症状,甚至影响免疫功能。由于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机体对外界的防御系统变弱,继发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概率增加,然而,附红细胞体隐性感染不会造成凝血现象[9-11]。该病的传播途径很广,感染率也很高,而且我们还没有研究出有效控制和预防此病的药物和设备,所以,对于附红细胞病的研究对现在对未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在20 世纪20 年代发现了附红细胞体感染病。在20 世纪30 年代,有研究者发现在啮齿类血液里相继发现了类球状血虫体和二分裂式的菌体[12,13]。Neitz 等于1934 年在绵羊血液样本中观察到不规则形态的寄生微生物,并将其命名为绵羊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ovis)。在同一年,有专家在牛体内发现了寄生于红细胞表面的球状微生物,并命名为温氏血虫体(E.wenyone)。后来有科学家发现了猪类边虫科病原体可以引起疾病,但猪类边虫科病原体与猪附红细胞体的关系并没有被发现[14]。研究发现,温氏血虫体是通过啮齿类动物之间互相传递来完成传播的。1942 年,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并进一步研究温氏血虫体在小型啮齿类动物体内的传播感染情况[13]。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直至1950 年被命名为猪附红细胞体” [15]。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随着被附红细胞体感染的人及动物越来越多,人们更加关注该病。因而对此类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986 年附红细胞蹄病在人感染方面得到了补充和完善[16]。随后华修国等研究发现附红细胞体同样可以感染犬,这也是首次发现了犬感染的病例[17]。近年来,养殖业由于饲养管理以及饲养密度以及环境等相关原因导致该病被报道的次数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境内有多个地区报道,发病种类包括人、猪、牛、羊、犬等多种动物。“最严重还是猪附红细胞体的报道” [14]。直接威胁到养殖户的收益和健康。因此,有很多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对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这种病的分布特别广,无地域性。匈牙利、尼日利亚、南斯拉夫、爱尔兰等国家陆续发现,已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发现该病,另外,在不同区域表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调查显示,由于血吸虫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因此,在特定季节与地域中吸血虫对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有所影响[7]。
当红细胞膜被吸附后,会启动自身免疫系统从而产生抗体,称为M 型冷凝集素。M 型冷凝集素会破坏自身的红细胞,从而产生溶血,该反应的发生跟温度有关。除此之外,感染的红细胞还会产生另一种免疫反应,称为H 型过敏反应,该种反应可以导致机体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相对含量会变低,最后出现贫血。
凝集素会在红细胞表面引起凝集反应,其中温度是影响凝集反应的重要因素。在温度较高时,它会从红细胞表面脱离,不再吸附。在温度低时“如在0℃时凝集素会一个挨一个地附着在红细胞表面” [15,16]。身体中心与身体表面温度不同,冷凝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由于体表温度低,冷凝素作用弱,这样微凝血和血栓就会在外周毛细血管中形成。由于血凝素的作用,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速度变低,从而发生凝血。以至于受感染的红细胞数量会变多,造成血栓,或延长促凝血的时间。发生急性附红细胞蹄病时,“凝时间变长,血栓增多,细胞脆性增加,细胞易出血破裂。但隐性感染不会造成凝血[18]。
附红细胞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的细胞膜产生抗性,无法识别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进而被攻击,导致细胞破裂,出现贫血现象。严重的会变成免疫抑制性疾病,血液中的免疫细胞会吞噬和清除血液中抗原,这个特性减少了脾脏的很多压力。但如果切除动物脾脏后,这个免疫功能就会消失,使病畜整个免疫系统出现缺陷,畜体免疫功能下降,被附红细胞感染的红细胞数目增多,提高了溶血性贫血黄疸的发生率。此外,急性的猪附红细胞体感染会使机体凝血因子不发挥作用,导致血流不止。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和代谢使畜体在糖分解方面的功能升高,体内糖分变少,出现低血糖症状。
研究表明,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生猪常伴有酸中毒现象,在其血液中检出大量的乳酸和丙酮酸[19,20],从而使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心脏、肺部由于缺氧导致病畜呼吸困难,这大部分是由于附红细胞体吸附在红细胞上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所造成的[21]。
感染生猪发病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几年,急性感染的重症生猪死亡率较高[22,23]。感染生猪主要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一般在感染后3~20d 发病,感染一周后发病的最为常见。不同生长时期感染的生猪,症状有所不同。断奶仔猪和阉割后的仔猪最容易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迅速升高,高达42℃,消化系统紊乱,有的出现黄疸,呼吸系统受损,呼吸困难,伴随淋巴结肿大等免疫系统机能下降等症状[24-27]。
慢性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生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态消瘦并伴有麻疹和斑疹症状。繁育母猪会出现繁殖障碍、流产、胎儿液化、胎停、死胎等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母猪会在生产后一周内发病,随之表现为乳汁质量下降,乳房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肿。育肥猪成长发育缓慢、免疫机能下降,进而导致其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如低血糖等营养代谢病、酸中毒等电解质代谢失衡疾病。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的生猪通常会出现贫血症状,并伴有食欲缺乏、厌食和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附红细胞体病一般通过镜检来进行诊断。采集患病生猪静脉血样品,取全血一滴并加入0.9%生理盐水,置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出现异常。视野下可见球状、杆状或点状虫体,红细胞呈放射状、星状等不规则形态。该方法可以直观辨别被检血液的健康状态,但有专家表明,直接血液涂片镜检的方法特异敏感性较低[28-30]。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杆状或多个星状、团状的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细胞表面。红细胞上出现凹陷,是因为附红细胞附着导致的,有的甚至在细胞膜上形成孔洞。
电镜下,感染的红细胞形状为不规则的圆形小体,细胞膜上有高低不平的突起。在5600 倍的显微镜下还看见直径为0.3~1.5nm 球形细胞体。
诊断附红细胞体的血清学方法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开展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以及补体结合试验。血清学诊断具有试验操作简单吗,试验结果判定效率较高的特点,但由于附红细胞体的收集率低,方法因此抗原制备困难以及抗原标准化的问题。
PCR 诊断方法是将微量的附红细胞体的DNA 大量扩增,从而得到目的基因的扩增片段,一般选择16SrRNA 基因和MSGL 基因。通过片段的扩增量来判断是否发生附红细胞体感染。PCR 诊断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以定性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情况,并且具有检测速度快、过程简洁、准确度高等优点。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的药物的种类较多,现在多数应用贝尼尔、小檗碱、土霉素、盐酸咪唑苯脲等。虽没有特异性疫苗进行防疫,但可以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降低本病发病率,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对动物不利因素的出现;二是温度控制,猪场要保持温度的恒定和空气的流通;三是杀灭蚊虫,在夏季由于蚊子、苍蝇大量繁殖,要十分注意饲养环境卫生,一般会通过切断蚊虫叮咬传染的途径,从而降低通过吸血昆虫来传播本病的机会。四是消毒灭菌,在卫生防疫时要注意卫生,对针头进行严格消毒。
该文通过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论述,归纳总结了该病的主要特点。在临床上对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生猪一般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对生猪产生一定的耐药性,而抗生素残留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尤其是相关免疫抗体研制会很大程度上减少该病的发生,因此,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疫苗研制是预防该病的关键,也是我们目前深入探索的目标。
下一篇: 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
上一篇: 规模化猪场病毒性腹泻防控生产操作清单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