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兽药市场上的疾病治疗药物,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象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和替米考星等这样的西药产品,二是像银翘散、清瘟解毒口服液和清瘟败毒散等这样的中兽药产品。那么,用好这两类产品的前提是:得先把疾病剖析清楚、诊断准确才行。所以,与这两类兽药产品科学、正确和有效使用密切相关的,就相应有两套完全不同的诊断方法与技术体系。西医的诊断技术体系大家都很清楚,那么中兽医的诊断技术体系,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很了解。以至于,如今使用中兽药的人,都是西医的诊断、用中兽药治疗;或者半中兽医半西医混合诊断,指导使用中兽药产品去治疗。在当今基层使用中兽药的实践临床上,可以说完全按照传统中兽医理论、标准、方法和技术生产中兽药、诊断疾病及使用中兽药的,少之又少和凤毛麟角。这样,人们就很随意的使用西医或借助西医诊断疾病,按照西医对中兽药的理解使用中兽药产品。这样,多年下来总也用不出产品的真正疗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误打误撞或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站在专业的立场上,用西医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诊断疾病,用中兽医理论、技术体系研发和生产的中兽药产品去“机械”治病,这难道不是张冠李戴吗?比如说,在中兽医对疾病性质的诊断里有“寒证”和“热证”,那么你用西医里的退热药治疗“热证”,请问会有效吗?因为中兽医理论下的“热证”,并不简单的是机体发热那么简单,“热证”与西医“发烧”不同。相应的,用西医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诊断疾病,然后根据疾病诊断结果去用中兽药,请问这样能用好中兽药、能治住病吗?除非你使用的那个中兽药产品里装的是西药,或者那里面的配方是中西药结合的,即里面真正起作用的是西药。所以,要想用好中兽药产品,要想用中兽药产品治好病,先用中兽医的那一套诊断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看好病”。在中兽医诊断疾病的理论体系里,对疾病的性质有“寒、热”之说。那么准确辨别“寒证”还是“热证”,是准确选择中兽药产品和有效治疗“热证”或“寒证”的最基本的前提。如何辨别呢?这时,中兽医师在临床诊断时,仔细观察动物舌上无刺而津润,或者舌青黑无刺而津润,这都属于寒证。舌无苔而冷滑,为少阴寒证,阳气大虚之证候。若舌黑少神而润滑,为虚寒证所常见。舌灰黑无苔而脉沉的,多为寒中三阴之象。舌黑无苔而现燥的,每见于津液受伤、虚阳上越的时候。如果舌白无苔而润,甚至连口唇面色俱现痿白的,是脾胃阳虚,多见于泄泻之后。这是一般寒证常见的动物表现。至于热证的动物舌苔。舌中苔黄而薄,脾热;舌尖赤,甚至起芒刺,心热;舌边赤,亦间有芒刺的,肝热;黄苔而浮薄色淡,肺热;苔厚而黄,胃热,其热轻;苔厚而黑燥,胃热,其热重;舌黑燥而中心特厚,常为胃中浊热干结之证。总之,浅黄腻白为微热,干涩深黄厚腻为大热,芒刺老黄折裂,甚至满舌黑苔而生大刺,干燥底红的,都属于“热证”的证候。那么中兽医对疾病的诊断方法,除了寒热之说以外还有虚实之说。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辨证,以求准确诊断疾病和有效用药。那如何辨别所感染疾病的虚实呢?中兽医理论说,动物舌呈深赤色是邪气实,舌呈淡红色是正气虚。舌色深赤,苔薄而滑的,是正气能够胜邪的表现;舌色淡红,苔厚而涩的,是邪气日益胜正的反映。舌坚敛而苍老的,病多属实;舌浮胖而娇嫩的,病多属虚。舌苔娇嫩而薄,无论为淡红色或微白色,统属正气虚;若见苔黄而厚,或白而腻,总是内邪未清。全舌苔呈黄黑色,甚至干焦、罅裂、芒刺,多为实热之证;全舌绛色无苔,纵然有横直罅纹,而舌却瘦小的,多为阴虚之证。如果全舌无苔,却有津湿而光滑,或白色苔与舌为一,刮之不起垢腻,口唇亦润泽无缝,淡白透明,其为虚寒证无疑。苔色黑而有芒刺的为实;苔色黑如烟煤隐隐光滑的为虚。通过上述讨论,若是外感风寒,表证初起,舌上多半是润而无苔;即或有一点苔,亦极薄而微带白色,或呈淡白色。这种舌苔,一般具有白、浮、滑、薄的特点,试用剪刀刮去,旋即还生。若是全舌白苔,浮涨浮腻,渐积而干,微厚而刮不脱的,这是寒邪有化火的机势;如果初起即白薄而燥刺,往往是温病因感寒而发,肺津先伤之象;白薄而黏腻,是湿邪在于气分。同一属于表证的白苔,而其不同的分辨如此。凡属于里实证,舌苔多呈黄色,但亦有种种分辨:黄犹带白的,是表邪未尽;微黄而苔薄的,说明病邪尚浅;黄而糙涩的,是邪已入腑的征候;如浅黄而薄腻,胃热尚轻;深黄而厚腻,胃热已重。如果老黄焦黄,甚至夹灰黑色,或起芒刺,这是胃热已极的反映。黄而兼滑,多为痰火;黄而带腻,多为湿热;黄而垢腻,是既有湿热,还有食滞;黄起黑点,多属于温毒邪秽;舌黄而晦黯,则多属于痰饮、寒凝的患者。凡属半表半里证,而见苔色白滑,或舌尖苔白,或一边白,或两边白的,均是偏于半表。舌多红而苔白,间或现杂色,或者舌尖白舌中红,或者舌边白舌中红,或者尖红中白,或者尖白根黑,或者尖白根灰,都是偏于半里。如若白苔多而滑,少带黄灰苔的,是半表证多。红舌多而白苔少,或杂见黄色、灰色的,是半里证多。如果边白滑润,虽然中心黄黑,仍属于半表半里的范围。惟有白苔如积粉,两边色红或色紫的,是温疫伏于膜原之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