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94345

中国执业兽医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印遇龙、侯水生、​邹学校、刘少军等9位院士为“攥紧中国种子”建言献策

日期:2022-04-13 18:32:48

 一、《“猪肉自由”背后的育种升级》

图片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

1、我国生猪养殖经历了养肥猪为主的小农生产、引进瘦肉型猪种与地方品种杂交提高瘦肉率以及商业化瘦肉型猪品种持续选育与集约化生产三个阶段,生猪年出栏量从1950年的6000万头增长至目前的近7亿头,占到居民肉类消费的60%。

2、目前我国已培育了15个新品种、新品系及配套系,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比例不到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血统更新以提高性能。

3、目前制约我国生猪品种改良的主要因素有企业育种积极性不高、地方猪品种资源特性缺乏系统研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不能满足现代生猪种业发展的需求。

4、通过国家布局种业工程重大项目、加强对地方猪种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建成完善的种猪商业化育种体系来培育出生产性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瘦肉型种猪,推动我国生猪种业发展。

5、饲料源头减排技术、精准营养技术、养殖废弃物减排技术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是畜牧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策略。

 二、《鸭肉有望成为居民主流消费肉类》

侯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1、近5年来,我国肉鸭年均出栏超过45亿只,产肉量位于猪肉、鸡肉之后,是我国第三大肉类产业,为保障我国优质动物性蛋白质的有效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2、培育了先后培育了用于咸水鸭、卤鸭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两个品种,以及用于北京烤鸭的免填饲Z型北京鸭品种,其中免填饲Z型北京鸭品种完全解决了北京鸭的填鸭问题。

3、英国培育的樱桃谷鸭垄断我国市场30年,但我国培育的瘦肉型肉鸭品种市场占有率已抢占35%以上。

4、未来,肉鸭的抗病育种和使用前沿技术育种是产业发展需要和重要方向。

5、推动家禽产业发展,首先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大食物观”理念;其次,期待政府部门加大对家禽种业的科研投入力度;此外还需要强化持续选育理念。


三、《打造餐桌上的优质蛋白》

刘少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开展了长期系统的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通过对46个远缘杂交组合研究,获得了36个具有存活后代的杂交组合,在染色体水平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规律,为鱼类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提供了遗传学方面的理论指导,并揭示出主要繁殖规律。

2、我国从1996年开始评定水产新品种,到2021年,已经评出鱼、虾、蟹等240个水产新品种,其中超过一半的品种为鱼类新品种(121种),而选择育种技术、杂交技术、雌核发育技术等这些经典技术支撑了绝大多数水产新品种的形成。

3、推动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一是创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衡的优良性状新品种,二是打造生态养殖。


 四、《精准育种 破解鱼类生殖奥秘》

图片

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我国水产养殖育种面临的挑战:提高良种率和降低病害发生率。

2、我国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取得的进展:

(1)破译了大平洋牡蛎、鲤鱼、草鱼、半滑舌鳎等数十种水产养殖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

(2)围绕重要经济性状,在关键功能基因鉴定和遗传机制解析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3)在多种水产养殖生物中运用多种前沿技术;

(4)建成了水生生物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加快了精准育种进程。

3、鱼类精准育种五条路径:

(1)基于基因编辑技术途径导入有益基因或移除不利基因;

(2)基于性别特异标记技术可以培育单性群体;

(3)基于可控原始生殖细胞开关技术生产不育子代;

(4)基于借腹生殖技术提升育种速率;

(5)基于基因组整合及有性生殖重新创制人工合成多倍体。

五、《保障百姓吃菜安全》

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

1、我国是世界上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较高,种植面积超过总播种面积的87%;有一些食用量较大的蔬菜品种,主要使用国外进口种子,例如菠菜、青花菜(西蓝花)、胡萝卜、洋葱、番茄等;还有一些小类型品种主要依靠进口;部分蔬菜品种依靠进口并不影响我国蔬菜总体周年均衡供应。

2、蔬菜种业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难题:部分蔬菜没有专人研究、一些种质资源没有及时抢救收集便慢慢消失了、对一些小品种重视程度不够......

3、保障“菜篮子”供应,一是要提高蔬菜品种的品质;二是开展专项研究;三是提高机械化水平;四是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六、《玉米育种面临哪些挑战》

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

1、玉米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其产量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0%以上。玉米单产从2001年的313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亩,玉米育种对单产水平的贡献占到45%以上。但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

2、玉米种业核心技术取得的突破:

(1)创新了热带种质选系方法,创制系列骨干自交系,育种利用成效显着;

(2)二是开创了玉米近缘属资源在玉米营养体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新途径;

(3)推动了西南玉米育种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

3、我国玉米种业发展面临亟需突破的关键问题:

(1)种质资源及相关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原创性种质缺乏;

(2)关键育种技术的研发应用不足,提升育种整体水平有限;

(3)产业研发组织模式效率不高,种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4、打赢玉米种业翻身仗,一是建议把支持玉米种业发展列为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二是重视玉米种业发展规划的区域性;三是加大种业高层次人才培养。


 七、《培育小麦突破性新品种》

赵振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首席专家

1、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作物之一,全国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在品种种源方面已经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

2、我国小麦品种培育大致经历了抗病稳产、矮化高产、优质高产、高产广适,到目前的多元化这五个阶段,主产区也经历了8次至9次品种更新换代。育种水平国际领先,小麦不存在种业安全问题。

3、我国小麦育种产业链的短板:一是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不足,二是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尚未充分融合。

4、在小麦新品种培育方面,需要注重“四个并重”:产量与效益并重、高产与优质并重、生产与生态并重、资源环境与绿色并重。

 八、《破解水稻种业密码》

图片

钱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1、我国常年种植水稻面积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20%,2011年以来,我国稻谷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

2、我国的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超级稻培育三次飞跃,经历了育种目标从产量到高抗、优质和高产并重,育种理念从高产优质逐步提升为少投入、多产出、环境友好的转变。

3、未来我国水稻育种的主攻方向包括:

一是对种质资源尤其是野生稻资源的收集保存总体布局;

二是创新第三代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三是创建生态区适应性新种质智能设计的技术体系;

四是选育适宜直播及机械化生产和环境友好型的水稻新品种以及功能型优质水稻新品种。

 九、《生物育种锻造农业“芯片”》

种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我国养殖畜牧业对饲草需求量大,高质量牧草品种培育变得十分紧迫。2018年底,我国牛、羊存栏数达到7.5亿个羊单位,牛、羊为草食家畜代表,每年需要干草5亿吨,我国天然草地每年的干草产量约为3亿吨,每年缺口2亿吨以上。

2、目前我国仅有619个饲草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引进品种和引进改良品种占三分之二;此外我国自主研制的饲草品种品质、生产性能和耐逆性也难以超越引进品种,使得我国商业化生产饲草的种源以进口为主,比如“饲草之王”紫花苜蓿用种量的80%以上依赖进口。

3、饲草生物育种的研究方向:饲草优异种质资源挖掘、解析和利用,作物逆境分子模块挖掘与品种设计等科技专项。

来源:饲料行业信息网整理自《瞭望》新闻周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