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对肉制品、奶制品等动物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求也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但是各类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和爆发一直影响着我国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且牵连相关市场和产业没落,所以有效遏制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与发生,是我国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动物防疫的重中之重。目前,按科学、定期的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被认为是预防和消灭重大动物传染病,保护动物健康最有效、经济、关键的策略。在众多重大动物传染病当中口蹄疫的防控一直是困扰全国以及全世界动物养殖户的首要难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口蹄疫列为法定上报的重大动物传染病,在我国口蹄疫属于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发生不仅影响到牲畜的健康生长、种畜价值及其生产性能,严重时会导致牲畜的死亡,并且相应的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水平均下降,所造成经济损失不计其数,以及产生严重的政治影响。由于口蹄疫病毒自身的特性它由以前的春冬多发变为现在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我国口蹄疫的防控带来严峻挑战。口蹄疫的防控时时刻刻不能松懈并且是长期防控的一项重大动物疫病。我国为避免和减少口蹄疫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对口蹄疫采取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区域控制和无疫区建设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即就是对动物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来控制该病的发生,最终实现净化。
当口蹄疫疫苗注射进入动物机体后以体液免疫为主,抗原刺激动物机体内的T淋巴细胞后会分化增殖发育成为致敏淋巴细胞,并且随着淋巴液的流动被输送到机体全身各个部位,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应的刺激后会释放出相应的淋巴因子,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免疫效果。通过接种疫苗口蹄疫的防控中取得很多成功的案例,口蹄疫疫情发生的机率显著降低。成功的免疫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对口蹄疫免疫效果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实验中发现,往往有一部分牲畜口蹄疫抗体水平偏低或不合格,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这为口蹄疫的防控留下了安全隐患。通过查询大量资料,本文将造成免疫口蹄疫疫苗后抗体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可以为我国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疫苗的真伪是免疫口蹄疫疫苗后决定动物机体抗体水平的基石,倘若用户所购买的疫苗是假疫苗,那么免疫动物后对口蹄疫抗体进行检测时,它的抗体水平肯定是不达标的。口蹄疫疫苗一般分为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传统疫苗分为弱毒苗和灭活苗,基因工程疫苗分为反向遗传操作改造疫苗、亚单位疫苗(亚单位蛋白疫苗、合成肽疫苗、表位疫苗、病毒颗粒样疫苗)和基因疫苗(DNA/RNA疫苗)。疫苗的类型不同,其免疫功能不同,免疫效果也不同,免疫抗体水平高低自然也不同。目前市场内所售卖的口蹄疫疫苗种类有很多,但质量褒贬不一疫苗内所含的抗原含量高低不同。当疫苗内抗原含量偏低时免疫动物后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若是疫苗内抗原含量偏高优惠导致免疫麻痹这两种情况均会导致机体淋巴细胞和致敏淋巴因子产生迟缓,免疫牲畜检测到的抗体水平低下。此外,现在养殖行业内存在以疫苗的沉降系数146S的值大小来作为疫苗抗原的含量高低的现象,某些疫苗出现146S值异常高但实际抗原含量并不与其相等的“假性抗原”的行为来欺骗广大养殖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研究数据说明疫苗的沉降系数146S可以完全代表疫苗抗原含量。所以在免疫动物时一味的强调过高的146S的值,带来的不一定的是动物机体高水平的口蹄疫抗体。我们知道口蹄疫疫苗的不同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保护性,制苗毒株需要与田间流行毒株相匹配才可以有效的保护牲畜不受病毒的侵害。而引起牲畜发生疫病的毒株又常常会因地理位置、气候因素、饲养条件和养殖环境的不同在分布和变异上会有所差异,另外,同一地区的不同毒株之间与外来野毒之间也会发生杂交或基因重组而产生新型病毒,所以制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的高低也是决定牲畜免疫疫苗后抗体水平高低的因素之一。口蹄疫疫苗一般出厂后无质量问题,疫苗抗原含量的损失大多发生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疫苗要求储运的条件是2-8℃,从政府采购发放到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基本可以保证冷链运输的,但是疫苗在防疫员和发放到用户手中是得不到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就有抗原损失的现象,基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疫苗送到后堆放在仓库不及时放入冰箱;②有的防疫员或用户(主要是散户)在高温天气下缺少冷藏设施;③一些技术人员不区分冷冻和冷藏,以及冷藏设施温度不恒定使疫苗破乳;④使用时直接从冰箱内取出不进行回温、回温不彻底和回温过度;⑤养殖户分散居住,户与户之间用冰块进行运送;⑥疫苗在冰箱内存放时间过长,未采用“先存先用”的原则。疫苗在出厂之前会对疫苗进行溶解实验、抗压力实验和密封实验等,但是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外力的破坏使疫苗出现一定的破损导致抗原损失。在疫苗进入养殖场时会进行一定的消毒,若不小心将消毒剂混入疫苗也会导致抗原含量损失。在疫苗生产环节中出现失误,使生产的疫苗的抗原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例如细胞密度不达标、纯化过程不彻底、灭活剂质量以及乳化佐剂质量不合标准等因素,均会使抗原含量不稳定使免疫疫苗后的抗体水平也会偏低。当动物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水平的高低与动物自身的免疫应答能力有直接关系。作为动物个体的差异的主要是动物的品种、日龄、性别和营养状况,①不同的动物品种以及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如牛的免疫应答就比较强烈;②对于同一品种不同日龄的动物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的水平也是不规律的;③由于机体的发育程度不同对于同一品种相同日龄的动物雌雄之间的免疫系统发育不一致抗体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差异;④营养状况是决定动物体质维持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免疫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产生抗体的各种微量物质均是从动物摄入营养物质后转化而来如VC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有关;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维生素E和硒可提高猪的免疫系统功能,所以当动物机体营养水平差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危害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速率和含量肯定会下降。母源抗体主要针对新生仔畜,是先天所得。母源抗体是仔畜通过吸吮初乳获得母体抗体,可以保护幼龄动物避免病原的侵害。动物出生后在一定时间内母源抗体会达到一个高峰值,随后逐渐开始降低,母源抗体对新生仔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很大程度上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且与免疫口蹄疫疫苗抗体水平的高低呈负相关。因此母源抗体决定着新生仔畜的首免时间,若首免时间过早,母源抗体水平过高,疫苗中的抗原会与母源抗体发生中和反应,既消耗了母源抗体又抑制了疫苗的功效,无法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若免疫过迟,母源抗体会下降至极低,而未及时接种疫苗会使机体出现免疫空白期增加了发病率。再者各个仔畜出生后体内所含的母源抗体的含量也是相互不一致的,导致仔畜群整体的首免时间更加难以确定,所以母源抗体的高低对接种疫苗产生抗体水平的高低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当我们在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时,我们要求尽量使动物处于非应激状态,如在气温不稳定的季节接种疫苗时要选择环境温度尽量使动物感到舒适时段。疫苗本身相对于机体来说是外来物,注射后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倘若机体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注射疫苗后会加剧应激反应,疫苗也不会发挥相应的效力即抗体水平不达标。动物的亚健康状态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状态,即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当动物处于亚健康状态,养殖人员疏于对动物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查直接对动物进行口蹄疫疫苗接种不但不会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反而会使动物产生接种后副反应如呼吸加促、体温升高、减食以及颤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所以动物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是决定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水平高低的关键。因此建议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定时对畜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检测,而造成动物机体亚健康的状况有以下几种。在规模化养殖场内养殖环境控制这一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但是中小型养殖场内养殖环境还是不规范,存在密饲、高温、棚舍简陋、设备落后、水质差、空气流动差等养殖漏洞。此外,在农村散养动物由于管理比较粗放,环境差异悬殊,饲养条件更是不达标。动物体内的毒物与毒素主要是通过饲料和饮水等途径摄入的,当动物摄入量较高时会发生毒性反应。常见的有重金属、化学有毒物质、杀虫剂、违禁药品、饲料添加剂、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和麦角生物碱等。霉菌毒素是最常见的毒素,在众多牲畜中猪是对霉菌毒素最敏感的动物,它主要破坏猪免疫器官,导致淋巴结出血和水肿。其中当被污染黄曲霉菌后免疫系统会被抑制,采食量明显下降,污染程度加重后生长受到抑制、引起肝脏病变直到死亡。赭曲霉毒素是毒害肝细胞和肾细胞的,引起其他特殊的慢性毒性。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引起猪的雌激素效应,在妊娠母猪上会增加流产和死胎的发生。污染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会引起外阴肿胀和发红,假发情和假孕。此外还有养猪业相关的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呕吐毒素和T-2毒素犊牛对黄曲霉毒非常敏感,但黄曲霉毒对奶牛的影响是最严重的,摄取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的临床症状包括采食量和产奶量下降、腹泻、急性乳腺炎、体重减轻、呼吸障碍、脱发、肝损伤和免疫抑制。玉米赤霉烯酮会引起牛、羊等反刍动物假发情、不发情、乳房过早发育和流产等异常生殖问题。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通过损伤免疫器官、影响体内血液中免疫细胞活性、损伤抗原递呈细胞或干扰抗原递呈,从而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机体免疫应答不完全。当在免疫抑制状态下进行疫苗免疫后,免疫应答机制受损,免疫抗体产生缓慢或降低。常见的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有①非洲猪瘟:主要损害猪的呼吸系统、淋巴结、脾脏、循环系统以及肝脏;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该病主要损伤猪体的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特别是肺泡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造成肺脏免疫力下降或肺部粘膜免疫应答不完全;③猪圆环病毒病:它会引起猪淋巴结异常肿胀,内脏和外周淋巴结肿大,肺部弥漫性病变,肝脏萎缩,肾脏水肿;④猪支原体性肺炎:该病会使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肺泡巨噬细胞对病原的吞噬和清除能力下降,而抑制性T细胞的活力增强,导致呼吸道免疫力减弱;⑤猪伪狂犬病:损害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进而损伤猪肺的防御体系;⑥猪细小病毒病:该病造成猪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凋亡,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使机体免疫力下降;⑦猪副嗜血杆菌病:该病会使猪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脾脏边缘梗死并出血;⑧猪瘟:感染可导致胸腺萎缩,B细胞减少,免疫力受到抑制。在目前的猪疾病流行状况来看,混合感染状况严重,导致疾病防控更加困难。牛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白血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牛恶性卡他热、疯牛病等。用药不当也是造成动物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而且还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若在免疫口蹄疫疫苗前后一周内,使用了抗病毒、抗生素、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或含有此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如链霉素、氯霉素等,可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抗体产生减少或变缓。由于养殖规模的大小、养殖技术差异、部分养殖户对防疫的重视程度偏低,防疫意识欠缺。例如①消毒要求不严格,使用过期消毒液,消毒过程被当做“走过场”;②疫苗药品混乱摆放,使用疫苗不检查;③防疫记录不清楚,防疫不及时;④尤其是散户专业知识不过关无人指导,既当养殖员又当防疫员,环境清理不彻底,卫生差;⑤对周围疫情不了解,持观望、抵触、和拒绝等心态,导致防御迟缓;⑥不看说明书,不检查疫苗,凭着感觉进行免疫;⑦疫苗开启后过半天或一天后继续用;⑧不根据动物生长状况合理安排疫苗注射;⑨对防疫员的监督不严格,不对防疫员进行定期防疫技能培训。(1)养殖户不建立完善的免疫档案,而不同厂家或不同类型的疫苗的免疫程序,均存在差异,一些养殖户存在一个免疫程序“一用到底”的现象,或者不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导致疫苗类型和疫苗免疫程序不匹配,最终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此外还有套用书本或搬用其他养殖场或养殖户的免疫程序等错误做法。(2)有些场虽然有完善的免疫程序但是不按规定时间免疫,导致免疫时间间隔不当,或者一年的免疫次数不达标。针对于口蹄疫免疫育肥仔畜出栏前建议免疫2次,针对经产或后备牲畜我们建议一年普免3-4次。一般情况下, 抗体水平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多而提高,疫苗注射剂量不足一般有一下几种情况①一次性注射器在吸取疫苗的过程中,未吸足量;②牲畜保定不充分或者“徒手抓”,导致动物在注射过程中跳动使疫苗注射不足;③有些用户采用“打飞针”的方式进行注射,这种方式极易导致疫苗注射不足;④在针头选择过程中,针头短小注射过程中容易堵塞,针头过大容易使疫苗倒流,均会导致疫苗注射剂量不足;⑤注射部位选择不合适;⑥由于周边长时间没有疫情发生,养殖户主动减少注射剂量或为节约成本私自将疫苗稀释(口蹄疫疫苗是不允许稀释的);⑦为了减少对牲畜的应激,而减少注射剂量。使用疫苗的免疫剂量过大,两次注射时间过短或反复多次免疫,使机体免疫应答受到抑制,发生免疫麻痹,导致抗体水平上不去。目前,多种疫病风险不断加大,要求必须多次、多病种、多品种疫苗进行免疫。因此,疫苗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影响口蹄疫抗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常见的散户养殖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在保定过程十分困难,为了减少劳动强度,很多养殖户将口蹄疫疫苗和针对别的疾病的疫苗同时注射,例如猪口蹄疫疫苗和猪瘟、圆环、伪狂犬、喘气等同时注射。疫苗的混用既会导致动物的应激较大,又会因为疫苗间可能相互干扰,而降低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果,抗体水平上不去。
不同厂家的同一类型口蹄疫疫苗混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初生仔畜的口蹄疫疫苗免疫上,例如仔畜初次免疫和二次加强免疫所用的疫苗不是同一厂家疫苗,这很容易导致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达标,此外在普免的时候使用不同厂家的口蹄疫疫苗,抗体水平也容易导致偏低。免疫记忆衰退主要是因为未做好免疫记录档案,使口蹄疫疫苗两次免疫接种之间的时间过长或不能及时进行二次免疫,导致动物体内免疫记忆细胞的能力降低甚至消失,免疫保护期已过后再免疫口蹄疫疫苗时不能完全有效的激活免疫记忆细胞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为了保证牲畜高水平的个体免疫力和群体免疫力,以及确定再次免疫加强的时间,要定期对牲畜的口蹄疫抗体进行检测,国家规定猪的抗体水平大于26;牛的抗体水平大于27即为抗体水平合格。但是部分养殖户为了省事和省成本,不对自己养殖的牲畜进行检测,以及通过自己的经验进行保护期的判定,导致错过了最佳的加强免疫的时间或者提前了加强免疫的时间。采集样品的好坏决定着抗体水平检测的准确性,但是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所采集的样品质量受到损失,以致检测的抗体水平检测不准确。在采集免疫口蹄疫疫苗牲畜的血液时,采集的时间不能太早或者太迟,一般是在免疫后15天左右进行采集,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机体可以产生高水平的抗体,采样过早或过迟都会失去生产指导意义。发生溶血的情况有以下几种①采集时不能一次性采集成功,导致机械性溶血;②在运输采血管的过程中剧烈震动;③采集的全血不进行及时的血清分离;④使用一次性针管进行采血,或将采集的血液直接挤到离心管内进行送检;⑤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反复冻融,会发生溶血。在分离制备有效血清时是很容易发生相互污染,样品错乱。一般有效血清应呈清亮淡黄色,若将血清在送检的过程中,由于温度不恒定出现反复冻融则会出现腐败或者污染的现象。再者就是在分离血清时由于分离血清的器械和血清容器不消毒,则会被污染。
检测部门要根据使用的疫苗种类配备相应检测试剂盒。检测口蹄疫抗体效价一般用对应的液相阻断ELISA 方法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若是试剂盒和疫苗种类不配套,所测出的抗体效价肯定不准确。在检测抗体水平的时候倘若要使用过期试剂盒,抗体检测的结果肯定无参考价值。但是有的时候有些用户为了节约成本,再加上对抗体检测不重视就会用过期不久的试剂盒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抗原配比不准确、手法不熟练、被检血清稀释不均匀、阴阳性对照孔不清晰、PBS缓冲液放置太久等因素影响判定结果不准确,使抗体水平偏低或反差大。
1、加强动物口蹄疫防疫工作力度,加大防疫队伍建设。
2、提高养殖从业人员对口蹄疫防控意识的重视,定期开展基层养殖户基础知识培训及相应管理技术培训,督促养殖户防疫工作做到普、补结合,做好免疫记录。
3、正规渠道购买疫苗,确保疫苗质量;加强疫苗冷链运输管理,确保抗原含量不受损。
4、科学使用疫苗,规范免疫操作,精确免疫剂量。
5、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免疫口蹄疫疫苗,严格执行。
6、合理划分牲畜群,定期净化圈舍,避开母源抗体保护期。
7、合理规划整体疫苗免疫,避免疫苗混用产生相互干扰。
8、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化养殖,减少应激,保证动物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禁止使用对免疫有影响的药物和饲料。
9、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疫病混合感染。
10、定期进行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确保牲畜处于免疫保护期内。
11、提高采样技术和检测技术,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
技术服务部 张海生 编审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