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 “pMGF505-7R determines pathogenicity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fection by inhibiting IL-1βand type I IFN production”为题,于7月26日在线发表在 PLOS Pathogens 上。该研究发现非洲猪瘟多基因家族蛋白 pMGF505-7R 与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力相关。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不清楚,而且缺乏商品化的疫苗和特效药物,非洲猪瘟的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因此,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先天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炎症反应和 I 型干扰素是先天免疫应答的重要成分,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如何逃逸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的监视,其与病毒致病力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能抑制诱导剂刺激的 IL-1β 和 IFN-β 的升高,提示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蛋白可能抑制 IL-1β 和 IFN-β 产生。通过筛选发现非洲猪瘟病毒多基因家族(MGF)505/360 多数成员对 IL-1β 和 IFN-β 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其中 pMGF505-7R 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敲除 MGF505-7R 基因的重组病毒能够诱导更高水平的 IL-1β 和 IFN-β 的产生,表明 pMGF505-7R 对 IL-1β 和 I 型干扰素产生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 pMGF505-7R 通过与 IKK 复合物相互作用抑制 IL-β 基因的转录,并且其靶向 NLRP3 炎症复合体抑制 IL-β 的分泌;而在 I 型 IFN 信号通路中,pMGF505-7R 靶向 IRF3 抑制 I 型 IFN 的产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缺失 MGF505-7R 基因的重组非洲猪瘟病毒对仔猪体的致病力降低,感染猪血清中 IL-1β 和 IFN-β 的水平升高,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显著降低。我们的研究初步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免疫逃逸的一种新策略,为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探索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洲猪瘟专项项目(31941002)、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VBP2018002)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基金资助下完成的。李江南副研究员和硕士研究生宋洁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团队首席科学家翁长江研究员和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步志高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