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血管瘤等,其中以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常见。禽白血病在我国广泛存在,对养禽业影响很大。本文对禽白血病的临床综合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ALV是反转录病毒,具有脂质囊膜,病毒粒子为20面体对称性的近似球形结构 。病毒粒子从外到内分为3层结构。病毒的主要蛋白成分为衣壳蛋白P27、基质蛋白P19、核衣壳蛋白P12、囊膜蛋白gp85和跨膜蛋白gp37。其中,衣壳蛋白P27是所有亚群的病毒的共同特异性抗原,囊膜蛋白gp85具有型特异性抗原表位,可用中和试验区分不同抗原型。此病最常见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自然条件下,垂直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有病毒血症母鸡的输卵管的病毒浓度最高,特别是蛋白分泌部,因此其产出的鸡蛋常带毒,孵出的雏鸡也带毒。3.1 临床诊断 剖检可见多发性肿瘤病灶。肿瘤可发生于肝、脾、法氏囊、肾、性腺、心脏、骨髓、肠系膜等处。3.2 实验室诊断 采病鸡血液、肝、肾病料进行化验,当对送往的病料接种细胞单层后,然后将其放置在37℃培养箱中进行培养。而后在吸去其培养液进行培养6h,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反应检测,在400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呈病毒特异性荧光的细胞,检查结果呈阳性,则可判断鸡群患有禽白血病。3.3 鉴别诊断 应从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做病毒分离试验及 gp85 基因序列比较,来确证ALV 的感染,并进而确定感染ALV 的亚群。一般来说,由MDV 引发的肿瘤的死亡高峰期较早,在12~16周龄左右,而白血病肿瘤发生较晚,通常在性成熟前后才出现肿瘤死亡,肿瘤发病死亡高峰应在22~23周龄后。但这不是绝对的,在经过MDV 疫苗免疫的鸡群,其发病可能延后。在少数情况下,白血病肿瘤也会早在8~12 周龄时发生。虽然MDV 引发的是T淋巴细胞瘤而ALV-A、B 引起的是B淋巴细胞瘤,但除非是很有经验的病理组织学专家,一般的兽医专家也很难真正有能力鉴别。相对而言,病理切片中如出现髓样细胞瘤时,则较易做出ALV-J 感染引发的肿瘤的判断。从生产角度考虑,病原学的诊断比病理学诊断更为重要。当鸡群中出现肿瘤表现时,我们即应尽可能实施和完成病原学诊断。为此,可从刚死亡不久的病鸡采集新鲜的肿瘤病料,研磨制取组织悬液后,用0.22μm 滤器过滤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或DF1 细胞。如果还怀疑 MDV 的存在,最好采取疑似病鸡的全血或白细胞接种上述细胞。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样品可同时用于3 种不同病毒的分离鉴定和检测。由于病料中病毒含量有时较低,在接种病料后 5~7d,往往需将细胞单层再用胰酶消化悬浮后,再装到3 份细胞瓶中继续培养。在5~7d 后,将盖玻片取出,将其用乙醇-丙酮混合液(6∶4)固定3min 后,分别用针对MDV、REV 或ALV 的单抗或单因子血清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以确证某种病毒或某种亚群ALV 的存在。如为阳性还需进一步在DF1 细胞上确证是外源性ALV,并再通过PCR扩增env 基因和序列比较来确认其亚群。鸡白血病作为免疫抑制性疾病,与艾滋病较为相似,现阶段还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不能够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鸡白血病多为散发,患病鸡在发病前期,并没有任何显著性的症状,不易被察觉。发病鸡群生产力较低,抵抗力不高,极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不但影响鸡的健康,而且还会为养殖户带来较大的损失。针对鸡白血病防治角度来分析,现阶段还没有研发出针对此病的疫苗,无法做到对鸡白血病进行很好的预防。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只能够通过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进行预防。加强鸡群饲养方面的管理,禁止给蛋鸡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并且根据日常养殖的需要,合理增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此来增强鸡群的抵抗力。同时,要严格选择无污染疫苗,防止疫苗带毒感染。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蛋鸡养殖不断规模化发展,鸡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为养殖户带来严重性的损失。鉴于此,养殖户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加强日常饲料的投放管理,合理搭配养殖饲料的投喂,增强鸡体的免疫力,为蛋鸡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蛋鸡能够健康的成长,进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作者:郭旭/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人民政府
来源:《兽医导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