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新华网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题,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教授为在兽医教育教学和兽药残留检测等方面的先进事迹。本次报道由党委宣传部、动医学院和新华社联合策划。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丁静、杨驰)记者从中国农业大学获悉,由教育部支持、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的“2022年度全国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近日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荣获杰出教学奖。据介绍,沈建忠院士创设了首个兽医公共卫生本科专业,为兽医教育和兽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主持制定50余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和行业标准;研发出残留检测产品及新兽药80余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他牵头研制动物医学专业国家标准,创立“卓越兽医”培养计划等,培养了一批兽医科技人才。上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自主技术产品,严重影响着我国动物性产品出口。兽药、非法添加物、霉菌毒素等小分子化合物在食品中残留浓度非常低,1公斤食品中可能还不到1微克,用常规检测方法很难快速准确检测,业内人士形容其为“沧海一粟”“大海捞针”。为突破技术瓶颈,沈建忠及团队解析了小分子化合物结构性质与免疫应答强度的相关性规律,创新性提出了以目标导向为核心的半抗原设计理念,创建了基于虚拟筛选和精准计算的半抗原设计技术体系,制备出高效免疫原。在此基础上,沈建忠基于精准创制和可控进化思路,构建了新型转基因骨髓瘤细胞系、半抗原特异性单细胞鉴定技术、抗体性能体外理性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了传统抗体制备技术用于小分子化合物成功率低的瓶颈,创制出了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利用它来“抓捕”兽药、非法添加物、霉菌毒素等“危害分子”。基于理论技术的突破,沈建忠和团队构建了一个涵盖食品产业链中主要兽药、非法添加物、霉菌毒素等小分子化合物、库容量超过600种的抗体资源库,满足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日常检测的需要,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了核心材料和技术储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沈建忠团队与国内同行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大幅提升了我国药物残留检测试剂产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使我国食品安全快检产品的国产化占比从十余年前的不足两成提升至八成以上,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可控,有效保障了老百姓餐桌的食品安全。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动物养殖中的广泛使用,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人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其中一部分来源于动物,它们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传递给人,所以只管人而不管猪鸡牛羊等食品动物是不行的。”沈建忠说。通过聚焦细菌耐药性形成与防控,沈建忠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突出成果。针对多黏菌素这一临床极其重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他们在全球首次发现并阐明了可转移的多黏菌素耐药新机制,揭示了其通过食品与环境传播给人的潜在风险。一系列的成果推动了国际组织及多个国家对抗菌药物使用风险管理政策的及时调整,为我国出台兽用抗菌药规范使用和减量化行动的管理政策提供了关键性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有效保障了养殖业健康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