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等四个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
为促进兽用中药研发,加强兽用中药药学研究指导,根据《兽药注册办法》等规章,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起草了《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附件1—4),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3年3月31日前,将有关意见反馈至电子邮箱1069290168@qq.com。
一、概述 兽用中药新药研究是一项涉及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等多学科研究的系统工程。药学研究主要包括处方药味及其质量、剂型、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稳定性等研究内容。兽用中药新药研究应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特点、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及不同研究阶段的主要目的,开展针对性研究,落实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中药传承与创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兽用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前、申请上市许可及上市后研究各阶段需要完成的药学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基本要求,为兽用中药新药研究提供参考。对于具体产品不必拘泥于本指导原则提出的分阶段要求,应根据产品特点,科学合理安排研究内容。 二、一般原则 (一)遵循中兽医药理论指导 兽用中药新药药学研究应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尊重传统经验和临床实践,鼓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创新。 (二)符合中药特点及研发规律 应根据中药的特点及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中药的复杂性、新药研发的渐进性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研究目的,分阶段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体现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新药的研发质量和效率,促进中药传承和创新发展。 (三)践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兽用中药新药药学研究应体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并随着对产品认知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持续改进药品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促进药品质量不断提升。 三、基本内容 (一)申请临床试验 应完成下列药学研究工作,为临床试验提供质量基本稳定的样品,满足临床试验的需求。研究内容包括固定处方药味和给药途径;明确药材基原及药用部位、饮片炮制方法、制备工艺;建立质量标准,基本完成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控制研究,达到质量基本可控;保证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稳定。 1. 处方药味及其质量 兽用中药新药的处方药味(包括中药饮片、提取物等)应固定。明确药材的基原、药用部位、质量要求、饮片的炮制方法及质量标准等。关注药材的产地、采收期(包括采收年限和采收时间,下同)等。 为保证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稳定,应关注所用药材的质量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野生药材应按照相关要求开展资源评估研究。对于确需使用珍稀濒危野生药材的,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重点考虑种植养殖的可行性。 2. 剂型及制备工艺 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人用经验、各药味所含化学成份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等,开展兽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 应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及主要工艺参数研究,明确剂型和制备工艺,说明其选择的合理性。明确前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方法及主要工艺参数,基本明确中间体(如浸膏等)的得率/得量等关键工艺指标。进行制剂处方设计及成型工艺研究,明确所用辅料、成型工艺及其主要工艺参数。 制备工艺应经中试放大研究确定,明确主要工艺参数。考虑商业规模生产设备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用样品应采用中试及以上生产规模的样品。 3. 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 对兽用中药新药用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及辅料开展质量控制研究,建立质量标准。应围绕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开展质量研究,重点对影响安全性的质控项目进行研究,如毒性成份及其控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应逐步完善。 4. 稳定性研究 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选择适宜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研究确定贮藏条件,保证临床试验用样品的质量稳定。 (二)Ⅲ期临床试验前 临床试验所用样品一般应采用生产规模制备的样品,生产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1. 处方药味及其质量 在前期固定药材基原及药用部位、饮片炮制方法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处方中药材的产地、采收期及产地加工、生产方式(野生、种植养殖、其他方式)、贮藏方法和条件等对药材质量影响的系统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完善并确定药材相关信息,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并应对药材、饮片等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研究完善。对于确需使用珍稀濒危野生药材的,应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研究。 2. 生产工艺 根据前期临床试验情况和研究结果,完成规模化生产研究,固定生产工艺并明确详细的工艺参数,确保Ⅲ期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稳定。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不变的前提下,若需要对工艺参数、成型工艺、辅料、规格等进行变更的,应根据实际发生变更情况,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研究工作,说明其合理性、必要性,必要时提出补充申请。 3. 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 继续开展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完善工作,如增加专属性鉴别药味、多指标的含量测定等。根据产品具体情况开展安全性相关指标(如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的研究,视结果列入标准,以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 4. 稳定性研究 继续进行稳定性研究,保证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的质量稳定。 (三)申请上市许可 应完成全部药学研究工作,明确生产工艺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合理范围,建立基本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保证上市后药品与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一致。 1. 处方药味及其质量 根据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用样品、临床试验用样品所用药材/饮片情况,结合药材/饮片相关研究结果,固定药材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期、加工方法及饮片炮制工艺参数等。结合临床试验情况及制剂需要,完善药材、饮片等质量标准。 为保证药材质量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应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药材资源评估;对于使用的珍稀濒危野生药材,应满足上市后生产的需要。 2. 生产工艺 根据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的制备工艺,建立生产过程的控制指标,完成商业规模的生产工艺验证,确定申请上市的生产工艺及工艺参数,确定中间体(如浸膏等)的得率/得量范围等,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生产工艺应稳定可行,生产条件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所用辅料应符合关联审评审批相关要求。 3. 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 应加强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及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质量研究,关注生产过程的质量变化,构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药品全过程质量控制。 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应根据确证性临床试验用样品的检测结果,反映临床试验用样品的质量状况,含量测定等检测指标应制定合理的范围,确保制剂质量稳定。根据产品特点,探索建立指纹或特征图谱、生物活性检测等项目。 4. 稳定性研究 根据生产规模样品的稳定性考察结果,确定有效期及贮藏条件。 明确直接接触样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及其质量控制要求。所用直接接触样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应符合关联审评审批相关要求。 (四)上市后研究 继续加强质量控制研究,对野生药材开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研究,建立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保障药材质量稳定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设备的更新以及对产品认识的不断深入等,开展相关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和临床使用情况,不断积累相关数据,关注药品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可控性,建立完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推动药品质量不断提升。 四、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20年11月2日.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年.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 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兽用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0年. 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兽用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0年. 6.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兽用中药新药用饮片炮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0年.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 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的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申请人应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处方组成、药物性质及剂型特点,尊重传统用药经验,结合现代技术与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明确工艺路线和具体工艺参数,做到工艺合理、可行、药品质量均一稳定可控,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 本指导原则涉及以下内容:前处理研究、提取纯化与浓缩干燥研究、成型研究、包装选择研究、中试研究、商业规模生产研究、工艺验证等。 由于中药复方组成复杂、化学成份众多以及存在多靶点作用等特点;不同处方药味组成不同,相同的药味针对不同的适应症和临床需求,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制剂制备工艺、技术与方法繁多,新技术与新方法不断涌现;不同的制备工艺、方法与技术所应考虑的重点,需进行研究的难点,要确定的技术参数,均有可能不同。因此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研究既要遵循中兽医药理论,尊重传统用药经验,又要遵循药品研究的一般规律,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在分析处方组成和各药味之间的关系、各药味所含成份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制剂工艺和生产实际、环保节能等要求,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合理的试验设计和评价指标,开展相关研究。鼓励采用符合产品特点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辅料。 兽用中药制剂成型研究应根据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性质和用量,结合用药经验、适应症等,选择适宜的剂型、辅料、生产工艺及设备。 成型工艺的优化,应重点描述工艺研究的主要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及相关的支持性验证研究。 1. 剂型选择 药物剂型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作用效果的差异,从而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剂型选择应借鉴前期用药经验,以满足临床医疗需要为宗旨,在对药物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剂型特点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应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文献依据、试验资料,充分阐述剂型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性。 剂型的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1临床需要及用药对象 应考虑不同剂型可能适用于不同的临床病证需要,以及用药对象的顺应性和生理情况等。 1.2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性质和用量 中药有效成份复杂,各成份溶解性、稳定性,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各不相同,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剂型。 选择剂型时应考虑处方量、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量及性质、临床用药剂量,以及不同剂型的载药量等。 1.3安全性 选择剂型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安全性。应关注剂型因素和给药途径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包括毒性和副作用)。 另外,需要重视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研究工作。在认识药物的基本性质、剂型特点以及制剂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在剂型选择和设计中注意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 制剂处方研究 制剂处方研究是根据制剂成型所用原料性质、剂型特点、临床用药要求等,筛选适宜的辅料,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制剂处方研究是制剂研究的重要内容。 2.1制剂处方前研究 制剂处方研究是制剂成型研究的基础,其目的是使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保证生产时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批间一致性。 兽用中药制剂处方前研究中,应研究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性质。例如,制备固体制剂应主要研究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溶解特性、吸湿性、流动性、稳定性、可压性等;制备口服液体制剂应主要研究制剂成型所用原料的溶解特性、酸碱性、稳定性以及嗅、味等。 2.2辅料的选择 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中,应对辅料的选用进行研究。所用辅料应符合药用要求,新辅料还应符合相关要求。 辅料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原则:满足制剂成型、稳定、作用特点的要求,不与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品的检测。考虑到兽用中药制剂的特点,减少服用量及提高用药顺应性,制剂处方应能在尽可能少的辅料用量下获得良好的制剂成型性。 2.3制剂处方筛选研究 制剂处方筛选研究应考虑以下因素:临床用药的要求、制剂成型所用原料和辅料的性质、剂型特点等。通过处方筛选研究,初步确定制剂处方组成,明确所用辅料的种类、型号、规格、用量等。 3.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通过制剂成型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处方设计,最终确定制剂处方、工艺和设备,并关注制剂的稳定性。 3.1制剂成型工艺要求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一般应考虑成型工艺路线和制备技术的选择,应注意实验室条件与中试和生产的桥接,考虑大生产制剂设备的可行性、适应性。 对单元操作或关键工艺,应进行考察,以保证质量的稳定。应研究各工序技术条件,确定详细的制剂成型工艺流程。在制剂过程中,对于含有毒药物以及用量小而活性强的药物,应特别注意其均匀性。 3.2制剂技术、制剂设备 在制剂研究过程中,特定的制剂技术和设备往往可能对成型工艺,以及所使用辅料的种类、用量产生很大影响,应正确选用。 在制剂研究过程中,应重点考察设备类型、工艺参数对制剂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可采用多样化的数学建模方法开展制剂成型所用原料性质、工艺参数、关键质量属性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建立关键物料属性、关键工艺参数、制剂成型所用原料关键评价指标的设计空间,并探索相应的过程控制技术,以减少批间质量差异,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进而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先进的制剂技术以及相应的制剂设备,是提高制剂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方面,也应予以关注。 兽用中药制剂的包装选择研究主要指制剂成品、中间体/中间产物(如适用)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研究,也包括次级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研究。 应根据产品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研究结果,选择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应符合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药品包装标签管理等相关要求。 在某些特殊情况或文献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应加强药品与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相容性考察。特别是含有有机溶剂的液体制剂或半固体制剂,一方面可以根据迁移试验结果,考察包装材料中的成份(尤其是包材的添加剂成份)是否会渗出至药品中,引起产品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吸附试验结果,考察是否会由于包材的吸附/渗出而导致药品浓度的改变、产生沉淀等,从而引起安全性担忧。采用新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或特定剂型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在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研究中除应进行稳定性试验需要进行的项目外,还应增加适宜的考察项目。 中试研究是对实验室工艺合理性的验证与完善,是保证工艺达到生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必经环节。完成兽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系列研究后,应采用与生产基本相符的条件进行工艺放大研究,为实现商业规模的生产工艺验证提供基础。中试研究应考虑与商业规模生产的桥接。中试研究过程要制定详细的工艺规程,并做好记录。 通过中试研究,探索关键步骤、关键工艺参数控制范围和中间体/中间产物(如浸膏等)的得率范围等,发现工艺可行性、劳动保护、环保、生产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商业规模的生产提供依据。 中试研究设备与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一般应一致,主要技术参数应基本相符。中试样品如用于临床试验,应当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的车间制备。 由于药品剂型不同,所用生产工艺、设备、生产车间条件、辅料、包装等有很大差异,因此在中试研究中要结合剂型,特别要考虑如何适应生产的特点开展工作。 中试研究的投料量应考虑与商业规模生产研究的桥接,为商业规模生产提供依据。投料量、中间体/中间产物得率、成品率是衡量中试研究可行性、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中试研究的投料量应达到中试研究的目的。中间体/中间产物得率、成品率应相对稳定。 中试研究一般需经过多批次试验,以达到工艺稳定的目的。 商业规模生产重点考察在规模化条件下,产品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特别是与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并进行对比与评估。通过研究,明确适于商业规模生产的所有工艺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明确饮片、中间体/中间产物、质量风险点,保障工艺稳健、环保、经济。 商业规模生产应关注与设备的匹配性、生产各环节的流畅与便捷。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及生产效率是衡量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指标。 商业规模生产的稳定,一般需经过多批次试验。试验中注意工艺参数、质量属性关联性,关注质量的波动性。相关记录应完善、规范、可追溯。 应在开展临床试验前完成关键环节、关键工艺参数的验证,在申请上市许可前完成完整的工艺验证。工艺验证的生产环境要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生产设备要与拟定的生产规模相匹配。 进行工艺验证时,应进行工艺验证方案的设计,按验证方案进行验证。验证结束后应形成工艺验证报告。应针对中试工艺或商业生产规模,选择适宜的指标,设计工艺验证方案,考察在拟定的生产规模以及工艺条件和参数下,人员、设备、材料、生产环境、管控措施等各方面对产品质量带来的影响。若拟定了设计空间或工艺参数范围,工艺验证中应对拟定设计空间或工艺参数范围的极值进行考察,验证工艺的可行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20年11月2日.一、概述
二、基本原则及要求
(一)尊重传统用药经验
兽用中药制剂的研究是基于中医药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是以既往古籍及现代文献记载以及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研究探索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的。兽用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应遵循中兽医药理论,尊重传统用药经验。因此前期的文献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临床应用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越能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二)质量源于设计
(三)整体质量评价
(四)工艺持续改进
三、主要内容
(一)前处理研究
(二)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研究
(三)成型研究
(四)包装选择研究
(五)中试研究
(六)商业规模生产研究
(七)工艺验证
四、参考文献
一、概述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内容
四、主要参考文献
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概述 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是在中兽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通过研究影响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因素,确定药品关键质量属性的过程。质量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质量控制指标和可接受范围,为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基于中药多成份复杂体系的特点,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应以临床价值和需求为导向,遵循中兽医药理论,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新技术、新方法从 多角度研究分析药品的质量特征。同时,质量研究还应体现质量源于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对药材/饮片、中间体(中间产物)、制剂的药用物质及关键质量属性在不同环节之间的量质传递研究,以及药用物质与辅料、药包材相互影响的研究,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为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将根据科学研究和中医药发展情况继续完善。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中兽医药理论指导 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复杂,在进行质量研究时应尊重传统中兽医药理论与实践,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采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研究,反映中药整体质量。 (二)传统质量控制方法与现代质量研究方法并重 传统经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鼓励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应根据药物自身特点,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现代研究方法分析药品的质量特征,研究质量特征的表征方法、关键质量属性、质量评价方法和量质传递规律,有效地反映药品的质量。 (三)以药用物质基础为重要研究内容 在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过程中,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应以中兽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指导,同时关注与安全性、有效性的关联研究。通过药用物质基础相关属性的研究为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以保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为目标 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指标应能反映药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的药用物质及关键质量属性、量质传递规律以及药用物质与辅料、药包材相互影响是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围绕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指标,以客观地表征中药质量特征,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五)贯穿药品全生命周期 兽用中药质量研究不仅应体现在原辅料质量、生产工艺及设备选择、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剂质量标准制定、风险控制与评估等药品生产全过程,还应贯穿于药品全生命周期。应加强药品上市后质量研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均一。 三、主要内容 (一)药材/饮片 药材/饮片作为制剂源头,其质量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应加强药材/饮片生产全过程质量研究与控制,鼓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药材/饮片的追溯体系。 兽用中药新药用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应参考其系统研究结果,并结合具体品种的药材/饮片及其与中间体、制剂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确定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指标及范围,以满足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设计要求。 应关注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藏过程中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对药材安全性的影响。如处方中含有动物药味,应关注引入病原体的可能性;同时,应关注动物药味中激素、抗菌素使用的问题,以及一些药材感染产毒真菌而发生的真菌毒素污染等,必要时建立专门的安全性控制方法;处方若含雄黄、朱砂等矿物 3 药时,还应建立合理的矿物纯度控制指标,并研究其可能在人体溶出被吸收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价态对安全性的影响;处方若含毒性药味,应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必要时制定合理的限量或含量范围。 (二)中间体 中间体研究是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结合制备工艺特点,研究中间体(如生药粉、浓缩液、浸膏等)的质量,特别是直接用于药物制剂的中间体。根据药品的不同特点,研究其理化性质、化学成份、生物活性等以及与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 1.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研究对于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后续的制剂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化学成份复杂、有效成份不明确的中 药复方制剂,应关注中间体整体理化性质研究。对于液体和半固体,应根据后续制剂的需要和药用物质组成研究情况,从性状、相对密度、pH值、澄明度、流动性、总固体等质量信息中确定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质量属性。 对于直接入药的生药粉,应重点关注其粒度、粒径分布及混合均匀度等。 对于浸膏粉,应对流动性、堆密度、溶解性、吸湿性等进行研究,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和后续制剂的要求,确定其关键质量属性。 2.化学成份 中药的化学成份复杂多样,应根据兽用中药新药的特点,进行有重点的系统化学成份研究。 2.1 复方制剂 复方制剂的质量研究应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功能主治、既往使用情况开展系统的化学成份研究。 应重视处方药味化学成份文献研究,了解各种成份的化学类别、结构、含量以及分析测定方法等。 重点关注与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化学成份,关注处方中君药、贵细药、毒剧药或用量较大药味的化学成份。 对确定的工艺所得的药用物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识别关键质量属性。 2.2 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及其制剂 由于此类提取物在制备过程中富集了与药效有关的化学成份,应重点系统研究提取物的组成、化学成份含量等,并通过单体成份含量、大类成份含量及指纹/特征图谱等多种方式予以充分表征。 还应对提取物中其他成份的种类等进行研究,以保证提取物药用物质基础的稳定均一。 3.与安全性有关的因素 3.1 内源性毒性成份 处方中若含有毒性药味时,应结合毒理学研究结果分析内源性毒性情况,同时还应关注含有与已发现的毒性成份化学结构类似成份的药味,以及与已知毒性药味相同科属的药味。 对于含毒性成份明确的药味时,应建立毒性成份的限量检查方法,明确安全限量或规定不得检出;若毒性成份又是有效成份时,则应根据文献报道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结果制定毒性成份的含量范围(上下限)。 对于含毒性明确但毒性成份尚不明确的药味时,应根据中兽医药理论和临床传统使用方法,研究确定其安全剂量范围,或开展毒性成份的确定性研究和药用物质毒理的深入研究,加强质量控制。 3.2 外源性污染物 外源性污染物主要包括由药材/饮片中引入的农药残留(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降解物)、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还包括提取加工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溶剂残留、树脂残留等以及贮藏过程中(如适用)滋生的微生物。此外,还应关注可能来自设备及其组件的污染。 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中间体中所含外源性污染物的情 况,对于可能由药材/饮片中引入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的,应分析其在中间体中的保留情况,研究建立必要的检查方法。6 若提取加工过程中有使用树脂及/或有机溶剂时,应研究分析其在中间体中的残留或富集情况,评估安全性风险,并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法。 4.生物活性 鼓励开展探索兽用中药新药的生物活性测定研究。建议结合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结果,建立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作为常规物理化学方法的替代或补充,提高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评价与功能主治(适应症)、安全性的关联性。 (三)制剂 应根据兽用中药新药特点,在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生产过程以及稳定性等研究基础上,结合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开展制剂质量研究,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剂型 剂型是影响兽用中药新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兽用中药新药一般基于临床使用需求,综合考虑药物处方组成、药用物质的理化性质、不同剂型的载药量、临床用药剂量、患者的顺应性等因素选择给药途径并确定剂型。 兽用中药新药应根据不同剂型特点和要求,研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项目以表征所选剂型的特点。不同类型制剂一般要求可参照《中国药典》制剂通则的规定设定关键控制指标,如口服固体制剂的崩解时限、栓剂的融变时限等。 2.制剂处方、成型工艺 制剂处方的确定应参考中间体的理化性质、化学成份和生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还应结合剂型特点综合考虑中间体的性质、所选辅料的作用及原辅料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成型工艺过程对药用物质的影响和质量控制方法。 应关注药用物质在制剂过程中受到溶剂、辅料以及各种加工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有效成份、易挥发性成份、热敏性成份、其他不稳定成份在干燥、灭菌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或受热时间过长造成的成份损失等质量影响。 应参考药用物质稳定性情况,确定制剂工艺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目标,以保证药品质量稳定。 3.微生物控制 药材/饮片及其制剂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微生物污染(包括初级污染、次级污染),应结合处方药味、加工或工艺特点、给药途径、药品特性等情况综合考虑,研究采取适当的微生物控制措施或采用适当的去除微生物的方法(如热压处理、瞬时高温等)。去除微生物的方法应经过验证,并保证其对药 用物质基础无明显影响。 对于制剂必须进行微生物检验,其微生物限度取决于剂型和给药途径。微生物限度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 4.其他 对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物新药,建议根据剂型的要求开展溶出度研究,建立相应的溶出度检查方法;鼓励对其他类型创新药物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相关研究。对于在制剂中含量较少或在制剂处方中占比较少的药用物质,应关注其含量均匀度,并进行相关研究及验证。 (四)质量研究的关联性 1.与安全性、有效性的关联性 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应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目的,选择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指标,表征兽用中药新药的质量特征。 2.与工艺研究的关联性 不同制备工艺获得的药用物质及其性质不同,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质量研究应贯穿于工艺研究及生产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确保生产出质量一致的产品。 3.与稳定性研究的关联性 稳定性研究也是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稳定性研究的考察指标应能反映药品内在质量变化、反映质量研究的结果。质量研究应关注制剂中挥发性、热敏性、易氧化等不稳定成份、有效成份的变化,特别应关注毒性成份的变化。应关注生药粉入药、有发酵过程等污染风险较高的药材/饮片及其制剂贮藏期间真菌毒素等污染的变化并进行控制。 四、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21年1月14日.
来源:中国兽药信息网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