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切实做好2023年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省指挥部办公室制定了《2023年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
2023年2月7日
2023年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2023年全省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防疫优先原则,以防风险、保安全为重点,突出抓好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重点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努力提高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管理水平,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目标任务 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畜禽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全省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精准防控 工作思路:坚持全链条精准防控、全程依法监管,全面落实落细以发现和清除非洲猪瘟病毒为主的常态化精准防控措施,严防疫情发生,助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举措:省级出台防控文件,组织开展“十县创建、百场提升、千场规范”活动,重点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及大型养殖、屠宰企业监督抽检。市级统筹抓好辖区内生猪调出大县创建非洲猪瘟防控示范县,推进非洲猪瘟防控标准化场提档升级,组织开展大清洗大消毒及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环节监督抽检。县级重点推进养殖企业规范生物安全管理,落实密罐式管理,组织开展大清洗大消毒及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环节抽检。 工作要求:一是宣传培训到位。各地要对国家和省出台政策加强学习培训,确保到基层、到场到户。二是工作报告到位。实行疫情排查和养殖场自检周报告、监督抽检及大消毒月报告制度。三是责任落实到位。严格落实政府、部门、企业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1.落实基础免疫 工作思路:规模养殖场户和种畜禽场全面开展“先打后补”,实行程序化免疫;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实行春秋季集中免疫;确保应免尽免。 主要举措:省级出台免疫计划和技术指南,组织开展春秋季集中免疫行动,加强疫苗、耳标等防疫物资调拨管理,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市、县具体组织实施辖区强制免疫,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和工作统筹推进,发展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县乡两级建立电子化免疫档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先打后补”工作实施,组织做好强制免疫疫苗、牲畜耳标调拨供应和免疫效果评价。 工作要求:一是加强强制免疫督导指导,确保规模养殖场户和种畜禽场“先打后补”全覆盖。二是及时组织开展集中免疫和效果评价,确保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三是承担动物卫生监督职责的机构监督检查免疫主体履行强制免疫责任与义务情况。 2.加强监测预警 工作思路:围绕防风险、保安全,坚持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全面做好主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效果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预警预报工作,强化病死动物监测、病原学检测,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监测和流调工作,科学研判防控形势,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举措:省级组织制订全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调计划及专项方案,完成本级监测任务、专项监测工作以及监测结果的汇总、分析与上报,开展技术培训、预警预报、业务指导,加强动物疫情测报站管理。市级组织制订并实施辖区监测与流调计划,重点组织做好辖区内非洲猪瘟和重点人兽共患病监测工作,协助做好辖区内动物疫情测报站日常管理。县级组织制定和实施监测与流调方案,完成非洲猪瘟病原学监测能力建设,做好非洲猪瘟专项监测排查,组织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完成临床巡视、疫情排查、样品采集等流调工作任务。各动物疫情测报站主要组织区域监测和流调工作。 工作要求:一是科学谋划。市县两级结合实际制定辖区内2023年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分级分类监测。省、市重点开展病原学监测,兼顾血清学监测;县级重点开展免疫抗体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非洲猪瘟病原学监测,具备条件的可开展其他病原学检测。三是加强监测预警。按照“一市一策”“一县一策”要求,省市县三级开展动物疫情专家解析预警,预警结果按照规定向社会发布,紧急情况下随时预警。 3.实施集中消毒行动 工作思路:全省统一对畜禽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各类场所以及运输工具实施集中清洗消毒,重点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各环节消毒,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主要举措:省级组织开展5月份和8月份集中消毒月活动。市县级组织实施集中消毒日活动,指导大型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场、屠宰场加强洗消设施和消毒制度建设,提升消毒能力水平 工作要求:一是组织宣传到位。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积极开展培训,让企业知晓消毒工作要求,以多种方式宣传推动消毒工作,确保消毒月活动步调一致,行动规范。二是督导指导到位。深入基层企业加强消毒情况督导和技术指导,督导企业积极开展消毒活动,指导企业做好消毒记录,完善消毒档案等。三是消毒效果到位。组织对于无害化处理场、养殖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以及养殖密集区、畜舍、车间、道路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消毒,确保全覆盖。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集中消毒月活动后将工作情况及时总结上报。 (三)推进重点人兽共患病防控 工作思路:进一步推进奶牛布病防控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河北省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和河北省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3—2030年),突出重点区域、聚焦重点环节、落实重点措施,切实降低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 主要举措:组织全省布病、炭疽等重点人兽共患病防控知识培训,继续实施牛羊布病强制免疫和炭疽集中免疫;加强日常检测和检疫监管,严格限制活畜从布病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移动,对布病、结核病等阳性牲畜全部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做好炭疽等重点人兽共患病突发疫情处置工作。 工作要求:全省奶牛年内至少完成一次布病、结核病检测;应免牲畜布病强制免疫和炭疽集中免疫率达到100%;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人员的布病防治知识普及覆盖面达95%以上;全省牛羊免疫建档率100%,免疫奶牛场备案率100%,免疫评价工作开展率100%。 (四)推进动物疫病净化 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省级种畜原种场及祖代(含祖代)以上种禽场动物疫病净化评估认定工作,优先净化垂直传播性动物疫病,从源头控制动物疫病风险。 工作举措:省级组建工作专班,明确创建工作任务,每半年组织一次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验收,落实净化场奖励措施。市县级加强具体指导,落实一场一策,坚持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技术方案,落实一个净化场、一套班子、一个创建方案、一个专家团队,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净化工作扎实推进。 工作要求:积极指导养殖企业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实施单病种和多病种共同推进。全省至少4个种畜场创建布病净化场(无疫小区)、57个奶牛场达到净化标准、6家养殖场通过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 (五)严格动物检疫监管 1.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重点环节监管,规范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全面提升以牛羊为主的产地检疫率,强化各环节检疫监管,切实保障上市动物及其产品无疫安全。 2.主要举措:强化官方兽医管理,推动“官方兽医+协检员”检疫制度有效落实;建立和完善官方兽医与检疫申报点关联机制,监督管理对象落实检疫申报和落地报告等主体责任;产地环节按规定核实相关信息和开展临床健康检查,屠宰环节严格动物入场查验登记、实施宰前检查和同步检疫,严厉查处未附检疫证明、未按规定佩戴畜禽标识牲畜进入屠宰环节。 3.工作要求:一是强化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张贴宣传资料,举办专题培训等形式,强化检疫法律法规等内容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完善检疫工作机制。完善动物检疫定期通报、行政执法衔接、技术支撑工作机制,提升动物检疫工作能力。三是强化监督指导。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定期开展督导指导,推动措施有效落实。 (六)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 1.工作思路:坚持统筹规划与属地负责相结合、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财政补助与保险联动相结合、集中处理与自行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日常监管,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 2.主要举措:落实《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强化病死畜禽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环节的日常监管,监督无害化处理场所建立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和清洗消毒等制度,规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资金使用,严厉打击随意丢弃病死畜禽违法违规行为。 3.工作要求:落实病死畜禽储存、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消毒、生物安全、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等动物防疫要求,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防控责任。按照“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总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督促指导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生产经营者履行动物防疫主体责任,督促规模养殖场户和屠宰场配备相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防控保障。各地要依法将动物疫病防控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切实加强强免疫苗和牲畜耳标调拨使用和管理,做好防疫物资储备。落实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三)严格督导评价。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作督导评价制度,春秋季集中强制免疫期间,省指挥部办公室将适时派出督导评价组,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开展评价指导,有效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要创新评价方式,加大督导工作力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地。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农业农村局,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农牧发〔2022〕31号)要求,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省厅制定了《河北省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3—2030年)》,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2月14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
河北省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 (2023—2030年) 人兽共患病防治事关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抓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农业农村部《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防治形势 (一)防治成效。近几年,我省高度重视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夯基础、建机制,优措施、抓落实,全省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成效明显,疫情形势总体稳定。一是政策创新不断加强。连续出台防控布病方案,提出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奶牛布病防控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了畜间布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防控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二是防治机制不断优化。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健全强制免疫、监测流调、检疫监管、应急处置、区域化管理、联防联控等制度。联合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林业和草原局成立河北省畜间布病防控领导小组,加强全省畜间布病防控协调指导工作。三是防疫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河北省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官方兽医5年培训计划,落实动物防疫特聘专员计划,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强省市县兽医实验室、乡镇动物防疫站、动物疫情测报站、指定通道、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等防疫基础设施。四是净化成效初步显现。1家企业通过国家无布鲁氏菌病小区评估验收,10家企业通过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验收,12家企业获得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资格。五是疫情形势总体稳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间人兽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省未发生区域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奶牛结核病、布病、炭疽和狂犬病防控力度不断加强,消灭了马鼻疽,人兽共患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二)困难挑战。我省是畜牧业养殖大省,畜禽种类多、分布广、体量大,畜间人兽共患病发生传播的风险高、压力大,总体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是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畜间人兽共患病种类多,动物宿主多样,传播途径复杂,严重影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变异风险持续存在,动物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出现反弹,炭疽、狂犬病偶有发生,疫情形势日趋复杂。二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短板。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基层动物防疫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个别地方重视不够、经费保障不足、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基层机构大量撤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管工作存在短板。三是企业生物安全意识不强。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特别是散养户对人兽共患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防控能力不强。加之,活畜禽长距离调运交易频繁,传统的养殖、流通和消费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人兽共患病发生和跨区域传播的风险较高。 (三)面临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兽共患病防治,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分管领导亲自调度。当前,我省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将人兽共患病纳入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全省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再上新台阶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有了新认识、提出新要求,为实现畜间人兽共患病群防群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行积极防御、系统治理,健全完善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体制机制,全面夯实基层基础,深化全链条管控,提升风险防范和综合治理能力。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推进畜间人兽共患病控制、净化、消灭,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 (二)基本原则 1.源头防治,突出重点。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实施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明确重点防治病种,突出重点区域、聚焦重点环节、落实重点措施,从源头前端阻断传播链条,切实降低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分工明确、多方参与,压实压紧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监督激励并举,调动生产经营者自觉防治的主动性,大力发展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生产经营者群防群控的防治格局。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病一策、一县一策、一场一策,分类防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疫病的流行现状、防治实际,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制定防治政策措施,精准施策,逐步实现从场群、区域到整体的控制、净化、消灭目标。 4.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坚持协作配合、系统治理,有效整合现有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资源,理顺体制,完善行政管理、技术支撑、监督执法衔接协作机制,协调各方力量,强化多部门联防联控,形成工作合力,深化全链条系统防治。 (三)防治目标。到2030年,逐步形成有效保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能力,动物防疫机构队伍、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健全,快速感知和识别新发突发疫病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协同防范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重点防治病种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畜间布病总体流行率有效降低,牛结核病流行率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禽流感稳定控制;炭疽疫情保持平稳;马鼻疽维持消灭状态;家犬传人狂犬病逐步消除。常规防治病种流行率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 专栏1 实施防治防范的主要畜间人兽共患病 病种分类 病种 重点防治 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牛结核病、狂犬病、炭疽、马鼻疽 常规防治 包虫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日本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猪链球菌Ⅱ型感染、旋毛虫病、囊尾蚴病、李氏杆菌病、片形吸虫病、Q热、利什曼原虫病 外来防范 牛海绵状脑病、尼帕病毒性脑炎 专栏2 重点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目标 病种 到2025年 到2030年 高致病性禽流感 全省达到控制标准,30%省级以上家禽原种场达到净化标准,部分区域达到免疫无疫标准。 全省维持控制标准,75%省级以上家禽原种场达到净化标准,进一步扩大免疫无疫区域。 布病 100%国家级牛羊核心育种场、75%省级牛羊原种场建成布病净化场或无疫小区;25%以上的规模奶畜场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 100%以上牛羊种畜场(站)建成布病净化场或无疫小区;50%以上的规模奶畜场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 狂犬病 注册犬免疫密度达90%以上,免疫犬100%建立免疫档案。 注册犬免疫密度达95%以上,免疫犬100%建立免疫档案。 牛结核病 100%国家级牛核心育种场、75%省级牛原种场建成结核病净化场或无疫小区;25%以上的规模奶牛养殖场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 100%以上种牛场(站)建成结核病净化场、无疫小区;50%以上的规模奶牛养殖场建成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 炭疽 重点地区应免家畜免疫密度达90%以上,畜间疫情保持点状低发。 重点地区应免家畜免疫密度达95%以上,畜间疫情保持点状低发。 马鼻疽 维持消灭标准。 维持消灭标准。 三、策略措施 根据防治技术规范、标准和防控需要制定应急实施方案,对重点防治病种实行全省统防、部门联防,一病一策、精准治理,区域协同、有效防控。对境外流行、尚未传入的畜间人兽共患病,强化联防联控,加强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准备。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目前,全省防控形势总体平稳,继续落实免疫、监测、扑杀等综合防治措施。 重点防治措施。一是做好基础免疫。对散养户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每年三次集中免疫,落实每月补免制度;对规模养殖场户全面推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确保应免家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免疫不合格的及时补免,确保有效保护。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和防治实际探索建立免疫退出机制。二是加强监测预警。组织实施家禽和野禽监测计划,密切监视禽流感病毒流行动态、毒株变异、致病力变化情况。三是加强检疫监管。严格实施家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家禽及其产品调运监管,强化各项监管措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逃避检疫、来源不明的家禽及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严格市场防疫监管。严格执行活禽市场防疫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发现禽流感病毒污染立即采取休市、消毒等应急处置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情况,依法决定在城市特定区域禁止活禽交易。五是推进区域化管理。鼓励、支持各地及养殖场开展净化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建设,不断提高家禽养殖场所生物安全水平。 (二)布病。目前,全省防控形势复杂,对牛羊健康养殖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继续坚持免疫与净化相结合,严格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逐步降低畜间流行率。 重点防治措施。一是实施专项防控行动。落实奶牛布病防控三年行动计划和畜间布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强化条件保障,做好技术支持,加强督促指导,全面落实监测、免疫、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人员防护等关键措施。二是推进区域化管理。根据布病流行状况和畜牧业产业布局,以县为单位确定免疫区和非免疫区,免疫区严格规范开展布病强制免疫,非免疫区强化日常监测和剔除,加大对高风险畜群、地区和环节监测力度。积极推进净化场、无疫小区、无疫区建设,提升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水平。三是强化牛羊调运监管。严格落实牛羊产地检疫和落地报告制度,做好隔离观察。全面实施畜禽运输车辆和主体备案制度,严格指定通道管理,加强活畜跨区域调运监管。跨省调运活畜时,除布病净化场、无疫小区、无疫区,以及用于屠宰和种用乳用外,禁止布病易感动物从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域调运。四是加强奶畜风险监测。支持奶畜养殖场户开展布病自检,探索建立生鲜乳布病等病原微生物风险监测评估制度。五是加强联防联控。加强与卫健部门信息沟通,第一时间掌握人间疫情线索,迅速追踪溯源畜间发病情况,及时果断处置病畜。 专栏3 布病防控行动 省厅印发《河北省奶牛布病防控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河北省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 年)》,按照“源头防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技术创新、强化支撑,健全机制、持续推进”的基本原则,全面落实监测排查、强制免疫、消毒灭源、净化无疫、检疫监督、调运监管、疫情处置、宣传培训、效果评估和健康防护等10项重点任务,强化组织指导、经费保障、技术支持、措施联动、绩效管理、信息反馈等6项保障措施。力争通过5年时间,有效降低畜间布病总体流行率,提升牛羊群体健康水平,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牛羊布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 (三)牛结核病。在奶牛群体中仍有一定程度流行,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监测净化、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重点防治措施。一是加强采样监测。加大养殖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监测力度,及时准确掌握病原分布和疫情动态,科学评估风险,逐步建立完善奶牛个体档案和可追溯标识,对感染牛及时追踪溯源,并对溯源牛群进行持续监测。二是加快推进净化工作。制定净化实施方案,分区域、分步骤统筹推进净化工作。对养殖场户实行分类指导、一场一策、逐步净化。三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指导养殖场户加强生物安全防控,落实日常消毒措施,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及时扑杀感染牛,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四是加强奶牛群体风险监测。支持奶牛养殖场户开展自检,探索建立生鲜乳牛结核病等病原微生物风险监测评估制度。 (四)炭疽。目前,全省疫情呈点状散发态势,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以老疫点和疫源地为高发地区,强化监测排查、应急处置、针对性免疫、检疫监管等综合防治措施。 重点防治措施。一是做好监测报告。加强高发季节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及早发现和报告疫情。二是严格规范处置疫情。按照“早、快、严、小”原则做好疫情处置,对病畜进行无血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掩埋点设立永久性警示标志,疫源地周边禁止放牧,探索通过科学环保方式无害化处理病畜。三是做好针对性免疫。根据疫情动态和风险评估结果,适时对重点地区开展家畜免疫。四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管。严格检疫和调运监管,严厉打击收购、加工、贩运、销售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死亡动物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措施。加强日常监管,重点地区加强病死草食动物无害化处理专项整治,根据防控需要配备可移动大动物尸体焚化设备。 (五)狂犬病。狂犬病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人兽共患病,强化免疫、监测流调、疫情处置等关键防治措施落实。 重点防治措施。一是严格实施犬只免疫。指导犬只饲养单位和个人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定期为犬只接种狂犬病疫苗,确保构筑有效免疫屏障;及时公布实施免疫的动物诊疗机构,规范接种管理,对免疫犬只建立免疫档案。各市可根据狂犬病流行情况、监测评估结果和当地实际,将犬只狂犬病纳入地方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种。二是开展监测流调。对出现异常攻击行为或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的疑似患病动物及时开展病原学监测,发现确诊病例及时开展疫情溯源和流行病学调查。三是做好应急处置。发生疑似动物狂犬病疫情,及时划定高风险场所或区域,落实传染源调查、高风险区犬只紧急免疫等应急处置措施,严格按规定对染疫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四是探索狂犬病免疫无疫区建设。在有条件的市开展狂犬病免疫无疫区建设,实施犬只强制免疫,到2030年消灭犬源性人间狂犬病,注册登记犬免疫率95%以上。五是加强流浪犬和农村犬只防疫管理。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做好本辖区流浪犬的控制和处置,防止疫病传播;结合本地实际,配合县级人民政府和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做好农村地区饲养犬只的防疫管理工作。 (六)其他畜间人兽共患病。针对畜间人兽共患病传播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实施综合防治措施,积极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和消杀,加强饲养管理,不断提高养殖场所生物安全水平。 重点防治措施。对马鼻疽,继续巩固消灭标准成效,对马属动物养殖区域和马术俱乐部、输入我省的马属动物实施重点监测工作,严格落实监测、扑杀、无害化处理、移动控制等关键措施。对日本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猪链球菌Ⅱ型感染,在流行区域对猪、马、牛、羊等易感家畜进行疫苗接种。对旋毛虫病、囊尾蚴病,以屠宰场为重点,严格宰后检疫检验,做好污染肉品的无害化处理。对包虫病,与内蒙古接壤地市加强疫情排查,对疑似病例开展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对牛羊进行免疫接种。对其他常规防治病种,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毒、无害化处理、药物治疗、疫病净化,加强人员防护和个人卫生。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防治措施。深入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改革,完善以养殖场户为责任主体,以企业执业兽医、乡村兽医、村级防疫员和特聘防疫专员等社会化服务队伍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网络。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明确疫情报告责任和标准,健全疫情报告体系。完善畜间人兽共患病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和能力储备。健全入场动物查证验物、待宰采样检测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牛羊屠宰场基础信息系统,强化与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对接,实现牛羊从产地到屠宰的全程闭环监管。有条件的市县可探索开展布病、牛结核病监测阳性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 (二)抓好监测净化。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健全以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的监测预警网络。加强专项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常规监测、净化监测和无疫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感知、准确识别。加强宠物疫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外来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强化同卫生健康、海关、林草等部门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及时相互通报监测信息。强化畜间人兽共患病净化工作,推进防治工作从有效控制向净化消灭转变。建立完善相关奖补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净化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的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净化场和无疫小区(见附件)。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不断提升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水平。 专栏4 畜间人兽共患病净化 省厅印发《河北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实施意见(2021-2025 年)》(冀农字〔2021〕97 号),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支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通过明确净化范围、集成净化技术、完善净化模式、做好净化指导、开展净化评估等措施,以种畜场、奶畜场和规模养殖场为对象,稳步推进布病、牛结核病等畜间人兽共患病净化;以种畜禽场和规模养殖场为切入点,探索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净化。 (三)强化科技支撑。支持开展动物疫病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治的科学化水平。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开展防治相关技术研究和推广,实施新发畜间人兽共患病应急科研攻关储备项目。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资源集成融合,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实用性技术研究、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平台建设,增强防治技术原始创新、集成推广和引进吸收转化能力,解决制约防治工作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培养兽医行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四)推进智慧防治。实施智慧防疫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提升系统治理能力。一要构建智慧监测网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基层动物防疫资源,结合“十四五”规划调整布局新的监测手段,织牢织密全省监测预警网络。二要建立智慧监管体系,建立以动物移动监管为核心的全链条智慧监管体系,建成覆盖养殖场户、屠宰企业、指定通道、无害化处理场、交易市场的智能监控信息系统,开展动物养殖、运输、交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全链条精细化监管,实现养殖档案电子化、检疫证明无纸化、运输监管闭环化。三要提升智慧服务保障水平,将动物防疫信息系统及时与政府监管系统对接情况,纳入检疫申报管理、养殖场、屠宰场等标准化示范创建,以及动物疫病净化场、无疫小区、无疫区建设评估验收、诊疗机构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智慧服务保障能力水平。 (五)加强宣传教育。制定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培训计划,对动物养殖、屠宰加工、动物疫病防控等高风险从业人员,加强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技术培训,分类编制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指南,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健康教育。监督相关单位建立健全人员防护制度,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措施,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健康检查。利用多种方式和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政策和知识,倡导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社会公众防范意识。 (六)完善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多元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以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为主体,其他兽医从业人员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疫病检测、诊断和治疗等防治服务。积极推进将强制免疫、采样监测、协助检疫等兽医公益服务事项交由社会化服务体系承担。建立完善兽医社会化服务相关制度和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兽医社会化服务与市场主导的经营性兽医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七)夯实基层体系。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开展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运行效能评估,重点强化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明确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充实防控力量,足额配齐配强乡镇专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完善工作机制,提升专业能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调度,指导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协调建立分级投入、分级管理机制,推动地方财政加大兽医实验室投入,加强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五、组织保障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成立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调度,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各方责任。结合本地畜间人兽共患病流行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防治规划。全面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确保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条件保障。省厅统筹使用省级以上财政动物防疫补助等经费项目,市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协调加大同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免疫、监测、流调、扑杀、净化、评估、检疫监督、无害化处理、应急处置、人员防护等防治工作。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稳定防控队伍,将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公益性事业经费支出,落实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等相关待遇,确保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 (三)强化机制创新。理顺防治工作机制,健全行政管理、技术支撑和监督执法体系,明确各类工作机构职能定位,加强协调配合,增强防治合力。完善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海关、林草等部门参与防治协作机制,建立情况通报、联合会商、分析研判、风险评估等工作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措施联动。探索利用大数据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确定重点人群和对象,精准推送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信息,及时发布疫病监测情况和风险提示,增强相关从业者和社会公众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四)强化督促指导。省厅将依据防治任务清单和监测指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指导和跟踪评价,结合春秋防检查,定期调度和通报有关情况,并将结果与动物防疫补助等经费项目费分配挂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动物防疫工作、相关科学研究、动物疫情扑灭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将职务职级晋升和职称评定、表彰奖励向业绩突出、考核优秀的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倾斜。
来源: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