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确定了新型H10N3亚型AIV的重组来源,探明了受体结合特性以及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致病性和传播性等关键信息,为防控H10N3在家禽中的流行以及防止再次发生人感染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近日,刘秀梵院士课题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of a novel reassortant avian influenza virus(H10N3) in Eastern China with high pathogenicity and respiratory droplet transmissibility to mammal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和人源毒株高度同源的禽源H10N3在江苏地区活禽市场存在的直接证据,系统分析了该类型毒株的受体结合特性以及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致病性和传播性。该研究为防控H10N3亚型AIV在家禽中的流行以及防止再次发生人感染事件提供数据支撑。
禽源H10N3毒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HA基因和NA基因分别来源于浙江地区流行的H10N8和H7N3,内部基因全部来源于S基因型(G57)H9N2,为新型重组病毒。AIV要具备感染人的能力,第一步是受体结合特性的改变。
研究表明新型重组H10N3毒株具备较强结合人源受体的能力。进一步评估发现病毒无需提前适应,即可在小鼠体内各器官高水平复制,对小鼠表现为高致病性。AIV形成大流行的关键是具备在人群中持续传播的能力。该研究表明新型重组H10N3感染豚鼠后,鼻腔排出高滴度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气溶胶途径在豚鼠中传播。人感染AIV病例通常都是由直接接触带毒活禽导致的,因此了解AIV在家禽中的适应性同样是制定防控措施的关键。该研究发现新型重组H10N3病毒对鸡为低致病性,感染后可通过泄殖腔持续排毒,但在鸡群中仅可通过直接接触方式传播。
图: H10N3生物学特性分析。1)为双受体结合特性;2)对小鼠为高致病性;3)在豚鼠中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气溶胶途径传播。
该研究确定了新型H10N3亚型AIV的重组来源,探明了受体结合特性以及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致病性和传播性等关键信息,为防控H10N3在家禽中的流行以及防止再次发生人感染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刘开拓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晓泉副教授和刘秀梵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