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中兽医学
一、基础理论
一:中兽医学:1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2特点: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3主要治疗手段:针灸、中药。
二:阴阳的特点:1相对性、关联性、无限可分性、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阴阳消长、4阴阳转换。
四:相互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五: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六:阴阳转换: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性互换的关系。
八: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邪气包括阴邪和阴邪。
九: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十: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十一:五行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十二:五行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十三:相乘:过度克制。
十四:相侮:反向克制。
十五:母病及子:如肝(木)病传心(火);病情较轻。
十六:子病犯母:如脾(土)病传心(火);病情较重。
十七:相乘为病:如木旺乘土;病情较重的。
十八:相侮为病:如”木侮金“;病情较轻。
十九:总结:
二十: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
二一:肺的生理功用:主气、可呼吸、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二二:肝的生理功能: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
二三: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二四: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可二阴。
二五:脏腑学说包括三个方面:1五脏、六腑、奇恒之腑、2经络3气血津液。
二六: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二七: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与肝相表里。
二八:胃的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相表里。
二九: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华物和分别清沖;与心相表里。
三十:大肠的生理功能:转化糟粕;与肺相表里
三一: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
三二:上焦的功能:可呼吸、主血脉。
三三:中焦的功能:腐熟水谷。
三四:下焦的功能:分别清浊;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三五:气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三六: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三七:气包括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八: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藏神。
三九:经络系统包括四个部分:经络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外连体表部分。
四十:六淫:风、寒、暑、湿、燥、热。
四一: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兼挟性;4转化性。
四二:风邪致病特征:1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2风性轻扬开泄;3风性善行数变;4风性主动。
四三:寒邪致病特征:1寒性阴冷、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易致病痛3寒性收引。
四四、暑邪致病特征:①暑性炎热,易发热;②署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侠湿,易困脾胃。
四五、湿邪致病特征:1.湿为阴邪、易损脾阳;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3.湿性黏滞,缠绵难退;
四六、燥邪致病特征:1.燥性干燥、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四七、火邪致病特征:1.火为热极,其性炎上;2.火邪易生风动血;3. 易伤津液。
二、辨证论治
1、中兽医(学)的诊断特色:察口色和切脉。
2、舌色:1.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2.赤色:主热证;3.青色:主寒,主热,主风;4.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引起;5.黑色:主寒、深热极。
3、舌苔:1.白苔:主表症、寒证;2.黄苔:主里证、热证;3.灰黑苔:热证、寒症。
4、舌形:1.粗糙苍老,主实证、热证;2.细嫩,主虚证、寒证。3.淡白胖嫩,主脾肾阳虚;4.舌红肿胀,属热毒无盛;5.舌肿满口,属心火太盛;6.瘦薄色淡,为气血两亏。
5、切脉的部位:马(双凫脉或额外动脉);牛(尾动脉);猪、羊、犬(股内动脉)
6、常见基本病理脉象(六大纲脉):浮脉与沉脉、迟脉与数脉、虚脉与实脉。
7、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所有辩证方法的总纲。
8、表证:1.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2.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恶风寒;咳嗽、鼻流清涕、气喘。
9、里证:1.特点:病在脏腑。病变较深;2.症状:包括里寒、里热、里虚、里实。
10、寒症:1..病因:外感风寒、内伤就病;2.症状口色淡白、叩津滑利、舌苔白、脉迟、尿清长、粪稀、鼻寒耳冷、四肢发凉。
11、热证:1.:外感风热、久病阴虚;2.症状:口色红、口金减少、舌苔黄、脉数、尿短赤、粪干活泻痢、身热。
12、虚证:1.病因:劳役过度;2.症状:口色淡白、无舌苔、头低耳聋。体瘦毛焦、四肢无力。
13、实证:1.病因:感外邪、内脏机能活动失调;2.症状: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小、舌红苔厚、实脉无力。
14、阴证:1.病因:阴盛阳虚、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2.症状: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留清涎、肠鸣腹泻、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15、阳证:1.病因: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2.症状:精神头奋、狂躁、口渴、肢热、口舌生疮;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腹痛起卧、气急粗喘、便秘。
16、表里:辨别疾病深浅、轻重、进退的两大纲领。
17、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大纲领。
18、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大纲领。
19、阴阳:概括病症类别的两大纲领。
20、心气虚:1.主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苔白、脉虚、2.治则:养心益气、安神定悸3.方例:养心汤。
21、心阳虚:1.主证:形寒肢冷、舌淡、脉细弱2.治则:温心阳、安定神;3.方例:保元汤。
22、心血虚:1.主证:心悸、浮躁、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2.治则:补血养心、镇惊安神;方例:(白虎)归脾汤。
23、心阴虚:1.主证: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心阴、安心神;3.方例:补心丹。
24、心阴内盛:1.主证:高热、大汗、气喘、粪干尿少、舌红、脉象洪数;2.治则:清心泻火、养阴安神;3.香G散。
25、痰火扰心:1.主证:发热、气粗、眼急惊狂,苔黄腻,脉滑数;2.清心祛痰;3.镇散。
26、小肠中寒:1.主证:腹痛起卧、稀粪,口流清涎、口色清白、脉象迟沉;2.治:温阳散寒、行气止痛;方:橘皮散。
27、肝火上炎:1.证:两日红肿,羞明流泪、晴生翳障、粪干、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2.治:清肝泻火、明目退翳;3.方:决明散。
28、肝血虚:1.证:眼干、视力减退、蹄壳干枯皲裂、肢体麻木、口色淡白、脉弦细、2.治滋阴养血、平肝明目;3.方:四物汤。
29、热极生风:1.证:高热、抽搐、舌质红降、脉弦数;2.治:清热、熄火、镇痉;3.方:羚羊钩藤汤。
30、肝阳化风:1.证:神昏似醉,抽搐、舌红、脉弦数有力;2.治:平肝熄风;3.方.镇肝熄风汤。
31、阴虚生风:1.证:形体消瘦、四肢蠕动、午后潮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2.治:滋阴定风;3.方:大定风珠。
32、血虚生风:1.证:眩晕。蹄干皲裂、口色淡白、脉细抽搐;2.养血熄风;3.方:复脉汤。
33、肝胆湿热:1.证:黄疽鲜明如橘色、尿赤短、母畜外阴瘙痒、公畜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2.治:清利肝胆湿热;3.方:茵陈篙汤。
34、脾虚不运:1.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肚腹虚胀、浮肿、尿短、粪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2.治:益气健脾;3.方:参苓白术散。
35、脾气下陷:1.证:久泻不止、脱肛、子宫脱、尿淋漓;2.治:益气升阳;3.补中益气汤。
36:脾不统血:1证:便血,尿血,皮下出血;2治:益气摄血,引血归经;3方:归脾汤.
37:脾阳虚:1形寒怕冷,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2治:温中散寒;3方里中汤.
38:寒湿困脾:1证:耳聋头低,四肢沉重嗜卧,草料迟细,粪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象迟缓而濡;2治:温中化湿,3方:胃苓散。
39:胃阴虚:1证:体瘦毛焦,食欲减,口干舌燥,粪干尿少色浓,口色红,苔少,脉细数2治:滋养胃阴;3方:养胃汤。
40:胃寒:1证:形寒怕冷,食欲减,粪稀,尿清长,口流清涎,口色淡,苔白而滑,脉象沉迟;2治:温胃散寒;3方:桂心散。
41胃热:1证: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干尿少、口渴、齿肿痛、口色鲜红、舌有黄苔、脉象洪数;2治:清热泻火、生津止渴;3方:清胃散热散。
42胃食滞:1证:不食、肚腹胀痛、腹痛起卧、粪干、口色鲜红而燥、苔厚腻、脉滑实;2治:消食导滞;3方:曲蘖散。
43:肺气虚:1证:久咳气喘、鼻流清涕、胃寒喜暖、皮燥毛焦、口色淡白、脉象细弱;2治:补肺益气、止咳定喘;3方:补肺散。
44:肺阴虚:1证: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盗汗、口干舌燥、粪干、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2治:滋阴润肺;3方:百合固金汤。
45:痰饮阻肺:1证:咳、气喘、鼻液多、色白而黏稠、苔白腻、脉滑、;2治:燥湿化痰;3方;二陈汤。
46风寒束肺:1证:咳、喘恶寒、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2治:宣肺散寒、祛痰止咳;3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47凤热把肺:1证:咳嗽与凤热表证共见;2治:疏风散热、宣通肺气;3方:(表热)银翘散;(咳嗽)桑菊饮。
48肺热咳嗽:1证:咳声洪亮、气促喘出、鼻翼桑动、鼻涕黄而黏稠、咽喉肿胀、粪干、尿失豆赤、口渴、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2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3方:麻杏石甘汤。
49:大肠液亏:1证:粪干、舌红少津、苔黄腻、脉细数、;2治:润肠通便;3方:当归芙蓉汤。
50:食积大肠:1证:粪便不通、肚腹胀痛、口腔酸臭、尿色少浓、口色赤红、舌苔黄腻、脉沉有力2治:通便攻下、行气止痛;3方:大承气汤。
51:大肠湿热:1证:发热、腹痛、泻痢、口渴、尿短赤、口色红黄、苔黄腻、脉象滑数;3治:清热利湿、调气和血;3方:白头翁汤。
52:大肠冷泻:1证:耳鼻寒冷、肠鸣如雷、尿少而清、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2治:温中散寒、渗湿利水;3方:桂心散。
53肾阳虚衰:1证:性寒肢冷。腰腿不灵、泄泻、小便减少、公畜性欲减、母畜宫寒不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2治:温补肾阳;3方:肾气散。
54肾气不固:1证:小便频数而清、腰腿不灵、公滑精早泄、母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2治:固摄肾气;3:缩泉丸。
55肾阴虚:1证: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盗汗、粪干、公滑精、母不孕、视力减退、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2治:滋阴补肾;3方:六味地黄丸。
56膀胱湿热:1证:尿频而急、口色红、苔黄腻、脉濡数、2治:清利湿热3方:八正散。
57: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58太阳伤寒:1证:恶寒、发热、跛行、无汗、咳嗽、气喘、脉浮紧;2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3方:麻黄汤。
59太阳中风:1证:恶风、发热、汗自出、脉浮紧;2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3方:桂枝汤。
60阳阴经证:1证:生热、汗出、呼吸粗喘、口渴、苔黄燥、脉洪大;2治:清热生津;3方:白虎汤。
61:阴明腑证;1证:生热、汗出、便秘、尿短赤、脉沉有力;2治:清热泻下;3方:大承气汤。
62:少阳病证:1证:微热不退、寒热往来、不欲饮食、眩现弦象;2治:和解少阳;3方:小柴胡汤。
63|:卫气营血辨证:1:用于辨外感冒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2卫分主表、病在肺和表皮;3气分主里,病在肺、肠,胃4营分: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心包;5血分:邪热深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
64:卫分病症:1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咽喉肿痛、口干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2治:辛凉解表3方:银翘散。
65:温热在肺;1证:发热、粗喘、咳、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数;2治:清热宣肺;止咳平喘;3方:麻杏甘石汤。
66热入阳明:1证:生热、大汗、口渴、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大;2治:清热生津;3方:白虎汤。
67:热结肠道:1证:发热、肠燥便干、腹痛、尿短赤、口津干燥、口色深红、舌苔黄腻、脉沉实有力;2:治:滋阴、清热、通便、3方:增液承气汤。
68热伤营阴:1证:高热不退、夜甚、躁动不安、喘促、舌质红绛、斑疹隐隐、脉细数;2治:清营解毒、透热养阴;3方:清宫汤。
69:热入心包:1症:高热、神昏、抽搐、舌绛、脉数、2治:清心开窍;3清宫汤。
70血热妄行:1症:生热、。神昏,皮肤发斑、尿血、便血、口色深绛、脉数;2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3方:犀角地黄汤。
71气血两燔:1身大热、口渴、舌质红绛、发斑、血丑血、便血、脉数、2清气分热、解血分毒;3方:清瘟败毒饮。
72肝热动凤:1高热、抽搐、口色深绛、脉弦数;2治:清热平肝息凤;3方:羚羊钩藤汤。
73;防治法则:治未病、扶正祛邪、治病求本、同治与异治。
74:内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中兽医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75:汗法:即“解表法”,包括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76:下法:包括攻下法、润下法、逐水法。
77:吐法:用于误食毒物、痰涎盛、食积胃腑。
78和法:疏通、和解半表半里症和脏腑气血不和的病症。
79:温法:包括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经散寒。
80:清法:包括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血、清热解暑。
81补法:包括补血、补气、滋阴、助阳。
82;消法:包括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消食导滞。
三 中药性能及方剂组成
1中药的四气:寒、凉 、热、温。
2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
3药物的升降沉浮: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升浮药物的特点是主上行而向外,属阳;沉降药物的特点是主下行而向内,属阴。
4归经:指药物作用部位。
5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简单的病。
6相须:将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配合,其协同、增效作用。
7相使:将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提高主要的功效。
8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令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9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减轻或消除令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与相胃相同意思)
10相恶:两种药物配合,作用降低甚至失效。
11相反:两种药物配合,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1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剑及攻鸟,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13十九胃::硫黄胃朴硝,水银胃砒霜,狼毒胃密陀僧,巴豆胃牵牛子,丁香胃郁金,川鸟草乌胃犀角,牙硝胃经三棱,官桂胃赤赤石脂、人参胃五灵脂。“
14妊娠禁用药:毒性较大或药性剧烈的药物。
15妊娠慎用药:包括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药物。
16:方剂的药物组分:君、臣、佐、使。
17方剂的组成变化形式:药味增减、药量增减、数方合并、剂型变化。
四、解表药及方剂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1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3防风:祛风发表、胜湿解痉;4荆芥:发汗解表、祛风;5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和胃;6细辛: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湿肺化痰。
2辛温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灸甘草;住址外感风寒表实证;2桂枝汤:住址外感风寒表虚证;3荆防败毒散:住址外感挟湿的表寒证。
3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清理头目;2柴胡: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柴胡-升麻用于子宫脱垂等;3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4葛根:发表解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5桑叶:疏风散热、情感明目。
4辛凉解表方:1银翘散: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引起;2小柴胡汤:主治小阳病。
五、清热药及方剂
1.清热泻火药:①石膏:清热泻火、外用收敛生肌;②知母:清热、滋阴、润肺、生津;③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④芦根:清热生津。
2.清气分热法:①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要治阳明经证或气氛热盛。
3.清热凉血药:①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②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③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④云参:清热养阴、润燥解毒;⑤地骨皮:清热凉血、退虚热。
4、清营凉血方:①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热扰心营见证者。
5、清热燥湿药:①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②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③黄柏:清湿热、泻火毒、退虚热;④秦皮:清热燥湿、清肝明目;⑤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6、清热燥湿方:①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主治热毒血痢;②茵陈高汤:茵陈高、栀子、大黄;主治湿热黄黄疸;③郁金散:清热解毒、涩肠止泻;主治肠黄(马急性肠炎)。
7、清热解毒药:①金银花:清热解毒;②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③紫花地丁:清热解毒;④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⑤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8、清热解毒方: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主治三焦热盛或疮 脓毒。
六、泻下药及方剂
1、攻下药:①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②硭硝:软坚泻下、清热泻火;③番泻叶:泻热导滞
2、攻下方:大承气汤:大黄、硭硝、厚朴、枳实;主治结症、便秘。
3、润下药:①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益津;(利水消肿)②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③食用油:润燥滑肠;④蜂蜜:润肺、滑肠、解毒、补中。
4、润下方:当归艾蓉汤:主治老弱、久病、体虚畜之便秘。
七、消导药及方剂
1、消导药:①神曲:消食化积、健胃和中;②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③麦芽:消食和中、回乳;④鸡内金:消食健脾、化石通淋;⑤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
2、消导方:①曲薛散:消积化谷、破气宽肠;主治马、牛料伤;②保和丸:消食和胃、退热利湿;主治食积停滞。
八、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1、温化寒痰药:①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宽中消痞、下气散结;②天南星:燥湿祛痰、祛风解痉、消肿毒;为祛风痰的主药;③旋覆花:降气平喘、消痰行水;④白前:祛痰、降气止咳。
2、温寒痰方:①二陈汤: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主治湿痰咳嗽、呕吐、腹胀。
3、清化热痰药:①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②瓜蒌:清热化痰、宽中散结;③桔梗:宣肺祛痰、排脓消肿;④天花粉:清肺化痰、养胃生津;⑤前胡:降气祛痰、选散风热。
4、清化热痰方: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主治肺热气喘。
5、止咳平喘药:①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②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③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④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⑤紫菀:化痰止咳、下气;⑥白果:敛肺定穿喘、收涩除湿。
6、止咳平喘药:①止咳散:主治外感咳嗽;②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的喘咳证。
九、温里药及方剂
1、温里药:①附子: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除湿止痛;②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③肉桂:暖肾壮阳、温祛寒、活血止痛;③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暖腰肾;⑤吴茱萸:温中止痛、理气止呕;⑥艾叶:理气血、逐寒湿、安胎。
2、温中祛寒方:①理中汤: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主治脾胃虚寒症;②茴香散:主治风寒湿邪引起的腰胯疼痛;③桂心散:主治脾胃阴寒所致的吐涎不食、腹痛、肠鸣泄泻。
3、回阳救逆风:回逆汤: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少阴病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十、祛湿药及方剂
1、祛风湿药:①羌活:发汗解表、祛风止痛;②独活:祛风胜湿、止痛、③秦九:祛风湿、退虚热;④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肿止痛;⑤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⑥五加皮:祛风湿、壮筋骨;⑦方己:利水退肿、祛风止痛。
2、祛风湿方:①独活散:主治风湿痹痛;②独活寄生汤: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
3、利湿尿:①茯苓:渗湿利水、健脾补中、宁心安神;②猪苓:利水通淋、除湿退肿;③茵陈:清湿热利黄疸;④泽泻:利水渗湿、泻肾火;⑤车前子:利水通淋、清肝明目;⑥金钱草:利水通淋、清热消肿。
4、利水方:①五苓: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②八正散: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热淋、石淋,证见尿频、尿痛、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5、化湿药:①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痛、解表邪、除湿滞;②苍术:燥湿健脾、发汗解表、祛风湿;③佩兰:醒脾化湿、解暑生津;④白豆寇:芳香化湿、行气和中,化痰消滞;⑤草豆蔻:温中燥湿、健脾和胃。
6、化湿方: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主治胃寒食少、寒湿困脾;②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中暑。
十一、理气药及方剂
1、理气药:①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②青皮:疏肝止痛、破气消积;③厚朴:行气燥湿、降逆平喘;④枳实:破气消积、通便利膈;⑤香附:理气解郁、散结止痛;⑥木香:行气止痛、和胃止泻;⑦砂仁:行气和中、温脾止泻、安胎;⑧草果:温中燥湿、除痰祛寒;⑨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2、理气方:①橘皮散:主治马伤水起卧;②越橘丸:主治由于气、火、血痰、湿、食诸郁、所致的肚腹胀满、嗳气呕吐、不消等属于实证者。
十二、理血药及方剂
1、活血祛瘀药:①川穹:活血行气、祛风止痛;②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止痛、养血安神;③桃仁:破血祛瘀、润燥滑肠;④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⑤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⑥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⑦赤芍:凉血活血、消肿止痛;⑧乳香:活血止痛、生肌;⑨没药:活血祛瘀、止痛生肌。
2、活血祛瘀方:①桃红四物汤:桃仁、当归、赤芍、红花、川穹、生地;主治血瘀所致的四肢疼痛、血虚有淤、产后血淤腹痛、血淤所致的不孕症;②红花散:主治产后料伤五攒痛(即:蹄叶炎);③生化汤:主治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肚腹疼痛;④通乳散:主治气血不足、经络不通所致的缺乳症。
3、止血药:①三匕:散瘀止血、消肿止痛;②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③小蓟:凉血止血、散痛消肿;④地榆:凉血止痛、收敛解毒;⑤愧花:凉血止痛、清肝明目;⑥茜草:凉血止血、活血化淤。
4、止血方:①愧花散:主治肠风下血、血色鲜红、粪中带血;②秦九散:主治热积膀胱、弩伤尿血。
十三、收涩药方剂
1、涩肠止泻药:①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②乌梅:敛肺涩肠、生津止渴、驱虫;③肉豆蔻:收敛止血、温中行气;④石榴皮:收敛止泻、杀虫;⑤五倍子:涩肠止泻、止咳、止血、杀虫解毒。
2、涩肠止泻方:①乌梅散:乌梅、干柿、诃子肉、黄连、郁金;主治幼驹奶泻、湿热下痢。
3、敛汗涩精药:①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涩精、止泻;②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敛汗涩精;③浮小麦:止汗;④金樱子:固肾涩精、涩肠止泻。
4、敛汗涩精方:①牡蛎散:主治体虚自汗;②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及体虚易感风邪者。
十四、补虚药及方剂
1、补气药:①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生津;②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水退肿;③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暖和药性;④山药:健脾胃、益肺肾;⑤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2、补气方:①四君子汤: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主治脾胃气虚;②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子宫脱垂);③生脉散:主治暑热伤气、气津两伤。
3、补血药:①当归:补血活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②白芍:平仰肝阳、柔肝止痛、敛阴养血;③熟地黄:补血滋阴;④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安胎。
4、补血方: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穹;主治血虚、血淤。
5、助阳药:①肉艾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②淫羊藿: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除湿;③杜仲: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④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⑤补骨脂:湿肾壮阳、止泻。
(6)助阳法:(1)肾气丸:主治肾阳虚衰;(2)巴戟散:肾阳虚衰:(腰跨疼痛,后退难移,腰脊僵硬等)
7,滋阴药:(1)沙参:润肺止咳,养胃生津;(2)麦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3)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4)枸杞子:养阴补血,益精明目;(5)天冬:养阴清热,润肺滋阴;(6)石解:滋阴生津,清热养胃;(7)女贞子: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8,滋阴方:(1)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潮热盗汗,腰膝瘘软无力,耳鼻四肢温热等;(2)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燥咳气喘,痰中带血等。
十五、平肝药及方剂
1,平肝明目的药:(1)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2)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3)木贼:疏风热,退翳膜。
2,平肝明目方:(1)决明散:主治肝经积热,外传于眼所致的目赤肿痛,云翳遮睛。
3,平肝息风药:(1)天麻:平肝息风,镇痉止痛;(2)钩藤:息风止痉;(3)全蝎: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4)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5)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4,疏散外风方:(1)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主治歪嘴风。
5,平息内风方:(1)镇肝息风汤:主治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口歪眼斜,转圈,抽搐等。
十六、外用药及方剂
1,外用药:(1)冰芹:宣窍止痰,消肿止痛:(2)硫磺:外用解毒杀虫,内服补火助阳;(3)硼砂:解毒防腐,清热化痰;(4)雄黄:杀虫解毒:(5)木鳖子:散瘀消肿,拔毒生肌;(6)石灰:生肌,杀虫,止血,消胀;(7)白矾:杀虫,止痒,燥湿祛痰,止血止泻;(8)斑蝥:攻毒蚀疮,破症散结。
2,外用方:(1)冰硼散:冰片,朱砂,硼砂,玄明粉;主治舌疮;(2)青黛散: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3)桃花散:陈石灰,大黄;主治创伤出血。
十七、针灸
1,(马)黑汗风(中暑):血针(颈脉为主穴)
2,(马)肺热咳喘:血针(血堂,颈脉为主穴)
3,(马)脾虚慢草:白针(脾俞,后三里穴)
4,(马)肚胀:火针(脾俞为主穴)
5,(马)冷痛(痉挛疝):血针(以三江为主穴)
6,(马)结症(便秘疝):电针(两侧关元俞)
7,(马)脾虚,泄泻:白针(脾俞为主穴)
8,脱肛:巧治(莲花穴)(马)
9,云翳遮睛:血针(太阳为主穴);冰针(上下眼睑皮下)
10,肚底黄:血针(宽针在肿处散刺)(马)
11,(马)歪嘴风:电针(锁口,开关,抱腮,承浆穴)
12,(马)寒伤腰胯:火针(百会为主穴)
13,(马)四肢风湿:血针(胸膛穴,肾堂穴)火针,电针(抢风穴,巴山穴)
14,五攒病:血针(蹄头为主穴)(马)
15,滚蹄:巧治(滚蹄穴)
16,(马)牛的肺热咳喘:血针(鼻俞为主穴)
17,(牛)脾虚慢草:白针(脾俞穴)电针(百会穴)
18,(牛)宿草不转:(瘤胃积食)
19,肚胀:巧治(肷俞穴)
20,(牛)便秘:白针(脾俞,后海穴)电针(关元俞,脾俞穴)
21,(牛)泄泻:白针(后海穴)水针(后海穴)
22,(牛)牛宿水停脐(腹水):巧治(云门穴)
23,(牛)沙石淋(尿石症):巧治(阴茎s弯曲下用挑石术)
24,(牛)不孕症:电针(百会穴)
25,(牛)阴道脱和子宫脱:巧治(小三菱针刺散放淤血还纳)
26,(牛)乳痈(乳房炎):血针(两侧滴明穴)
27,(牛)牛风湿症:火针(腰部以百会为主穴;前肢以抢风为主穴;后肢以气门为主穴)
28,(牛)破伤风:水针(百会穴)
29,(牛)中暑:血针(颈脉为主穴)
30,(犬)中暑:血针(耳尖,尾尖穴)白针(水沟,大椎)
31,(犬)休克:白针(水沟穴);血针(山根,耳根穴)
32,(犬)肺炎:白针(肺俞,大椎穴);血针(耳尖,尾尖穴)
33,(犬)肚胀:电针,白针(双侧关元俞穴);白针(关元俞,大肠俞,脾俞)
34,(犬)便秘:电针(双侧关元俞穴);白针(关元俞,大肠俞,脾俞)
35,腹泻(犬):白针(脾俞,后海,后三里穴)
36,(犬)风湿症:白针,电针(大椎,悬枢,肩并,百会穴)
37,(犬)椎间盘突出:白针,电针(天穴,身柱穴)
38,(犬)桡神经麻痹:白针(抢风,前三里,郗上,外关穴);电针(抢风穴)
39,(犬)瘟热后遗症抽搐:电针,电针(山根,翳风抢风,百会穴)
十八、病症防治
1,风寒表实症:(1)无汗,身痛,咳喘,脉浮紧;(2)治:开启汗门,驱寒外出;(3)方:麻黄汤加减
2,风寒表虚症:(1)症:恶风,汗出,无身痛,无兼症,无喘,脉浮缓;(2)治:扶阳和阴,调和营养;(3)方:桂枝汤。
3,外感风热:(1)症: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尿短赤,口鼻咽干,咳嗽;(2)治:辛凉宣散以解表热,护阴津;(3)方:银翘散
4,外感署湿:(1)症:恶寒高热,汗出身热不解,口渴,肢体沉重,运步不灵,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2)治:涤署化湿透表;(3)方:新加香薷饮
5,半里半衰发热:(1)症:寒热往来,脉弦;(2)治:和解少阳:(3)方:小柴胡汤
6,热邪入肺:(1)症:高热,喘粗,咳嗽,鼻液黄稠,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数有力;(2)治:清肺化痰,下气平喘;(3)方:麻杏甘石汤。
7,热入阳明:(1)症:身热,大汗,口渴,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大;(2)治:清气泄热,生津止渴;(3)方:白虎汤。
8,热解肠道:(1)症:发热,肠燥便干,腹痛,尿短赤,口津干燥,口色深红,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2)治:攻下通便,滋阴清热;(3)方:增液承气汤
9,热伤营阴 :(1)高热不退,夜甚,躁动不安,喘促,舌质绛红,斑疹隐隐,脉细数;(2)治:清营解毒,透热养阴;(3)方:清营汤
10,热入心包:(1)症:高热,神昏,,抽搐,舌绛,脉数;(2)治:清心开窍;(2)方:清营汤
11,血热妄行:(1)身热,神昏,皮肤发斑,尿血,便血,口色深绛,脉数;(2)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3)方:犀角地黄汤
12,气血两燔:(1)症:身大热,口渴,舌质绛红,发斑,丑血,便血,脉数;(2)治:清气分热,解血分毒;(3)方:清瘟败毒饮
13,热动肝风:(1)症:高热,抽搐,口色深绛,脉弦数;(2)治:清热平肝息风;(3)方:羚羊勾藤汤
14,血热伤阴:(1)症:低热不退,精神倦息,口干舌燥,舌红无苔,尿赤,粪干,脉细数无力;(2)治:清热养阴;(3)方:青蒿鳖甲汤
15,大肠湿热:(1)症:发热,泻痢腥臭,口渴,尿短赤,口色红黄,苔厚腻,脉滑数;(2)治:清热解毒,燥湿止泻;(3)方:郁金散
16,膀胱湿热:(1)症:尿频,口色红,苔黄腻,脉滑数;(2)治:清热利湿;(3)方:如正散
17,肝胆湿热:(1)症:发热,食欲大减,黏膜黄染如橘色,粪松散恶臭,尿黄,(母)外阴瘙痒,(公)睾丸肿痛,口色红黄,苔黄厚而腻,脉滑数;(2)治:清热燥湿,疏肝利胆(3)方:茵陈蒿汤
18,阴虚发热:(1)症:地热不退,午后热甚,易惊,皮肤弹力减退,口渴,粪干,尿少而黄,口色红,少苔,脉滑数;(2)治:滋阴清热;(3)方:秦久鳖甲汤,
19,气虚发热:(1)症:过劳,发热,神倦乏力,易出汗,食欲减少,有时泻泄,舌质淡红,脉细弱:(2)治:健脾益气;(3)方:补中益气汤
20,血虚发热:(1)症:外伤,淤血肿胀,局部疼痛,体表发热,口色绛红而带紫,脉弦数;(2)治:活血化瘀;(3)方:桃红四物汤
21,风寒咳嗽:(1)症:畏寒,鼻流清涕,无汗,湿咳声低,小便清长,口淡而润,舌苔薄白,脉象浮紧;(2)治:疏风散寒,宣肺止咳;(3)方:荆防败毒散;(4)针治:风池肺俞穴
22,风热咳嗽:(1)发热,咳嗽,声音宏大,鼻流黏涕,呼出气热,口渴,舌苔薄黄,口红短津,脉象浮紧;(2)治:疏风清热,化痰止咳;(3)银翘散或桑菊饮;(4)针治:玉堂,通关穴
23,肺火咳嗽:(1)症:食欲减退,口渴,便干,尿短赤,干咳痛苦,鼻流黏涕,口色红燥,脉象洪数;(2)治:清肺降火,止咳化痰;(3)方:清肺散;(4)针治:胸膛,颈脉穴
24,肺气虚咳嗽:(1)症:毛焦肷吊,易出汗,久咳不已,咳声低微,形寒气短;口色淡白,舌质绵软,脉象持细;(2)治:益气补肺,化痰止咳;(3)方:四君子汤合治咳嗽散;(4)针治:肺俞,脾俞穴
25,肺阴虚咳嗽:(1)症:频咳,昼轻夜重,痰少津干,低烧不退,舌红少苔,脉细数;(2)治:滋阴生津,润肺止咳;(3)方:清燥救肺汤;(4)针治:肺俞,脾俞
26,热喘:(1)症:发病急,喘促,呼出热气,口渴,便干,尿短赤,体温升;口色红燥,舌苔薄黄,脉象洪数;(2)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3)方:麻杏石甘汤;(4)针治:鼻俞、玉堂雪。
27、寒喘:1证:咳喘、鼻流清涕、口腔湿润、口色淡、舌苔薄白、脉象浮紧;2治:宣肺散寒、止喘平喘:3方:麻黄-桂枝等;4针治:肺俞穴。
28、肺虚喘:1症:病程长、形寒肢冷、易白汗、鼻流清涕、口色淡、舌苔滑、脉无力;2治:补益肺气、降逆平喘;3方:扑肺汤;4针治:肺俞穴。
29、肾虚喘:1症:食少毛焦、易出汗、呼多吸收、二段式呼气、肷肋扇动、息老沟很明现;口色暗红、脉象沉细;2治:补肾纳气、下气定喘;3方:蛤蚧散;4针治:肺郁、百会穴。
30、阴寒痛:1证:鼻寒耳冷、口唇发凉、阵发腹痛、饮食废觉、口内滑湿、口温较低、口色青、脉沉紧;2治:温中散寒后血顺气;3方:桂心散:4针治:姜压分水。
31、湿热痛:1症:耳鼻发热、食欲减、粪稀臭、尸渴、腹痛、胸前出汗、尿浓短黄、口色红黄、苔黄腻、脉滑数;②治:清热利湿、活血止痛;③方,郁金散;④针治:后海、后三里穴。
32、血瘀痛:①证:产后腹痛、形寒肢冷、食欲减;②治:行淤散寒、补气养血;③(瘀血寒凝)生化汤;(气血虚弱)当归建中汤。
33、食滞痛:①证:食后1~2h发病、急剧腹痛、腹围不大、气粗喘促、常发嗳气、口色赤红、脉象沉数、口腔干燥、舌黄苔厚、口内酸臭;②治:消积导滞、宽中理气;③方:醋香附汤;④针治:三江、姜牙穴。
34、粪结痛:①症:病初只食欲减少,其他无显著变化;后期食欲废绝、排粪停止、肠音消失、口腔红燥、口臭难闻、舌黄苔厚、脉数;②治:破结通下;③方:当归苁容汤;④针治:电针(关元俞)。
35、尿结痛:①证:蹲腰怒责、欲尿不尿、腹痛、卷尾刨蹄、欲卧不卧;②治:清热利湿;③方:滑石散。
36、气胀痛:①证:突发、腹围显著增大、呼吸急促、腹痛;②治:先穿肠放气(肷俞穴);后破气消胀、理气宽肠;③方:消胀汤、丁香散。
37、寒泻:①证:马泄粪如水、酸臭、喜饮、尿短少、体温正常、口色淡白、苔薄白、舌津少而滑利;②治:温中散寒、利湿止泻;③方:猪苓散;④针治:后海、后三里穴。
38、热泻:①食欲减、口渴、轻微腹痛、粪稀腥臭、尿短赤、口色赤红、舌苔黄厚、口臭、脉象沉数;②治:清肠泄热解毒;③方:郁金散;④针治:带脉、尾本穴。
39、伤食泻:①腹痛胀满、粪稀粘稠、嗳气吐酸、不是时放臭屁、食欲废绝、口色红、苔黄腻、脉滑数;②治:消积导滞、调和脾胃;③方:保和丸;④针治:蹄头、脾俞穴。
40、脾虚泻:①证:老弱多发、体瘦肷吊、鼻寒耳冷、不时作泻、粪渣粗大、舌色淡白、舌面无苔、脉象迟缓;②治:补脾益气、健脾运湿;③方:参苓白木散;④针治:百会、脾俞穴。
41、肾虚泻:①证:毛焦肷吊、腰胯无力、四肢厥逆、久泻不愈;口色如绵,脉象徐缓;②治:补肾壮阳、健脾固涩;③方:四神丸合四君子汤;④针治:后海、后三里穴。
42、阳黄:①证:发病较急、黏膜发黄、鲜明如橘、食欲减、发热、口的红黄、舌苔黄腻、脉象弦数;②治:清热利湿;③方:加味茵陈蒿汤;④针灸:(猪)尾针、耳尖;(马)眼脉、玉堂穴。
43、阴黄:①证:可视黏膜发黄、黄色晦暗、四肢无力、食欲减、末梢发凉、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②治:健脾益气、温中化湿;③方:茵陈术附汤;④针灸:肝俞、脾俞、肾俞。
44、热淋:①证:排尿困难、疼痛、色中赤黄、口色红、苔黄腻、脉滑数;②治法:清热降火、利湿通淋;③方:八正散。
45、血淋:①证:排尿困难、疼痛、尿中带血、尿色鲜红、舌红色、苔黄腻、脉数;②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③方:小蓟饮子。
46、砂淋:①症:常作排尿姿势、尿液混浊、常带砂粉状东西;②清热利湿、消湿通淋;③方:八正散。
47:膏淋:①证;身热、排尿涩痛、频数、尿液混浊、色如米泔、稠如膏糊、口色红、苔黄腻、脉滑数;②清热利湿、分清化浊;③方:萆薢分清饮。
48、心血虚:①证:心悸、躁动、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②治:补心血;③方:归脾汤。
49、肝血虚:①证:眼干、视力减退、蹄甲干枯、站立不稳、震颤、口色淡白、脉弦细;②滋肾益肝、明目退翳;③方:八珍汤。
50、血虚生风:①证:抽搐、蹄甲干枯、口色淡白、脉细弱;②治:滋阴养血、平肝息风;③方:天麻散。
51、外伤血虚:①证:组织开裂、肿胀、疼痛、口色淡白、脉细弱;②治:止血补血;③方:桃花散。
52、虚弱不孕:①证:消瘦、口色淡白、脉象沉细无力;②治:益气补血、健脾温肾;③方:复方仙阳汤、催情散。
53、宫寒不孕:①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漉泻;带下清稀、口色青白、脉象沉迟、情期延长、配而不孕;②治:暖宫散寒、温肾壮阳;③方:艾附暖宫丸、硫黄温经散。
54、肥胖不孕:①症:体肥、易喘、口色淡白、带下粘稠量多、脉滑;②治:燥湿化痰;③方:启宫丸、仓数散。
55、血瘀不孕:①症:发情周期长、或不发情、或慕雄狂;直肠检查易发现卵巢囊肿或持久黄体;②治:活血化淤;③方:促孕灌注液。
56、疮黄疔毒:①疮:局部化脓感染;②黄:皮肤完整性未被破坏的软组织肿胀;③疔:鞍、挽具伤引起皮肤破溃化脓;④毒:脏腑毒气积聚外应于体表的症候。
57、疮黄疔毒的疗法:①消法:使用消散药物;②托法:使用补益气血和透托的药物;③补法:使用补益药物;④外疗法:使用外敷消散药,如雄黄散。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