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天官·兽医》记载:“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很久之前,人类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便开始了与动物疾病的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兽医学的概念早已不再局限于“为兽医病”,而是发展为涵盖人兽共患疾病、食品安全、微生物耐药、比较医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主持制定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和行业标准、填补兽药及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产品空白、率先发现重要抗生素耐药新基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已在动物医学的教学与科研领域学习、工作了40余载。“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我们的研究不仅仅在为动物的健康服务,也是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沈建忠(前排右一)与同事探讨试验结果
然而,团队开展的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显示,自2006年开始,多黏菌素耐药率快速升高,但成因不明。这一发现提示,该药可能出现了可水平转移的耐药新机制,并对医学临床上多黏菌素的使用造成潜在风险。
该成果的问世,突破了多黏菌素不存在可转移耐药机制的传统观点,揭示了多黏菌素耐药性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推动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抗菌药物使用政策的调整,为我国抗菌药物减量化行动计划的出台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关键性科学依据。沈建忠也凭借该成果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开学在即,沈建忠在忙于科研的同时,不忘抽时间为本科生备课——《兽医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这门课他已经连续上了好多年,但每次上课之前,他总要重新备课,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结合本科生培养要求融入新的内容。
“教书不能用嘴去教,而是要用心去教。作为老师,得确保自己课程的内容有吸引力。”在所有的头衔之外,“老师”对沈建忠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看到过好老师的样子,也因为他曾差一点没将老师的职业道路走到底。
出生在浙江桐乡的沈建忠从小就一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1980年高考时,他便报考了北京的院校,从此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学校周围空旷荒凉,他的内心却异常充实。北京农业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的农学院合并而成,兽医系的老师资历深厚,很多都是留学归来。在老一辈科学家的身上,沈建忠看到了执着的力量,也坚定了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信心,并逐渐从一名动物医学研究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本科、硕士、博士一路向前,沈建忠把动物医学这个专业越读越精深。在这个过程里,他越来越深地意识到动物医学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也慢慢坚定了投身动物医学教育的决心。因此,刚刚留校任教时,他怀抱着满腔的热情,希望将自己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国家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
然而,留校后的现实又让他陷入了迷茫:简陋的实验条件、紧张的科研经费以及身边不少下海经商的同行,“钱”景无限的未来、浙江人骨子里的经商基因,让他一度动摇。
父亲的一席话让沈建忠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回忆起当年与父亲谈话的场景,沈建忠依然感慨万千。“赚钱不是坏事,但你赚再多的钱,也总有人比你赚的钱更多。可是如果你认认真真做一名好老师,几十年后桃李遍天下,这些财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父亲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沈建忠幡然醒悟,重拾“做个好老师”的初心。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既然下决心做,肯定不会拖泥带水。”
即使已是院士,他仍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他想让自己学院以外的学生也能科学地认识动物医学,了解这一学科不仅跟动物健康有关,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幽默的讲述,沈建忠深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课程,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了动物医学,每年通过转专业政策进入我们学院的学生超过40人。”沈建忠说。
在沈建忠看来,要教好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诚实地做人、踏实地做事”是他最看重的品质,因此,他还承担了研究生的《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这门课程,帮助将来走向科研道路的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父亲当年的愿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沈建忠桃李满天下,相继培养了20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他们就像一颗颗火种,为中国动物健康、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牛伟坤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