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94345

中国执业兽医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中兽医药发展史

日期:2023-12-20 14:40:06

中兽医药发展史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eterinary Medicine
中兽医药在畜牧生产的应用有着悠久历史,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兽医临床实践,为保障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兽医药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初步发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并从隋唐开始便系统地传出国外,曾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传统中兽医药的发展遭受了歧视和摧残。迄至解放以来,中兽医药才又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提倡,使它有了空前的发展。


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2世纪)

中兽医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人群把最早征服自然的武器—火、石器和骨器等,应用于战胜人畜的疾病,这便成为温热疗法或针灸术以及其他外治法的起源(如在内蒙古多伦县头道洼新石器遗址中出土有“砭石”,经鉴定具有切割脓疡和针刺两种性能)。

我国最早的药物是以植物为主,所以后世的有关著作便叫《本草》,而在国外也有相同的情况,如drug(药物)一字,即来源于“干”(Drogen),而含有干草之意。

我国在原始社会已出现了家畜的圈养,不仅说明当时关于兽医卫生防护知识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并且也标志着我国畜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前476)

中兽医药的初步发展
在河北藁城的商代遗址中,发掘出有郁李仁、桃仁等药物。关于家畜的护养已有猪圈、牛棚、羊栏、马厩等专字。在当时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刀及青钢针,同时已有家畜阉割术及去势的出现。
image.png

西周到春秋(公元前11世纪—前476),中兽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周礼》记载,我国在西周时已设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同时已采用了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医疗措施。在家畜去势术方面已记载有“豮”指去势的公猪,关于药物方面,在《周礼》、《诗经》和《山海经》中记载有人畜通用的药物100多种,同时还提出了“流赭(代赭石,主含氧化铁等)以涂牛马无病”等。

在《礼记》中还有“孟夏月也,......聚蓄百药”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了夏令采药的知识。

在危害家畜较严重的疾病方面,记载的有“瘈狗”(指狂犬)、“瘯蠡”(指家畜疥癣,见《左传》)、“虺陨”(即马㾯退,指马疲不能升高的病,见《诗经》)、“玄黄”(指马黄病极而变色,见《诗经》)等记载。


封建社(公元前475—1840)

中兽医药的奠基阶段
封建社会的前期(公元前475—265),是传统兽医药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便出现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见《列子》),在《墨子》中还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的记载。

当时,关于兽医疾病,除以前出现的以外,还有“牛疡”(见战国《古玺文字征》)、“羸牛”(指瘦弱牛,见《战国策》)、“马肘溃”(见《战国策》)、“马膝折”(同前)、“马蝱”(见《文字》)、“马刃伤”(见《楚辞》)、“马暴死”(见《晏子春秋》)等记载,同时在《晏子春秋》中对于马的中暑有“大暑而疾驰,甚(重)者马死,薄(轻)者马伤”的记述。

在《庄子》中还记载有“络马首、穿牛鼻”(在《周礼》中对祭祀用牛已开始穿牛鼻绳)的技术。此外,兽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导源于《黄帝内经》一书,该书虽然掺有秦汉时的内容,但主要内容还是春秋战国时的作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兽医药有了更进一步发展。

在秦代制订的“厩苑律”(见《云梦秦简》)它是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而在汉代改为“厩律”。汉代出现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其中特别提到“牛扁(药名)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柳叶主马疥痂疮”、“梓叶付猪疮”、“桐花主付猪疮”等。在汉简中已记载有兽医方剂。并开始把药作成丸剂给马内服(见《居延汉简》、《流沙坠简》以及《武威汉简》)

汉代名医张仲景(公元150—219)著有《伤寒杂病论》等书,充实与发展了前人辨证施治的原则,一直为兽医临证所借鉴。关于针灸技术方面,在汉代已有了铁制的九针、金针和银针,同时还有针药配合治疗兽病的记载(见《列仙传》及《历代名医蒙求》等)
image.png

在汉代已知用革制的马鞋(鞮)进行护蹄,在当时的遗物中可见马已削蹄,并像装有蹄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相六畜三十八卷》的出现(汉墓中发掘出有《相马经》),同时还出现有《马经》和《牛经》。

此外,当时除有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外,还出现有“牛医”(见《后汉书》)三国时期(公元220—265)的名医华佗,曾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并进行过剖腹涤肠手术,相传他曾著有《青囊书》,其中记载有猪(包括牝、牡猪)和鸡的阉割技术(见《华佗神方》)
封建社会中期(265—1368)中兽医药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并继续向前发展。

晋到五代(265—960)是中兽医药迅速成长的阶段。晋代名医葛洪(281—340)著有《肘后备急方》,其中有治六畜诸病方,对于马驴的十几种病提出了疗法,如其中有用黄丹治“脊疮”,用灸熨术治“马羯骨胀”,用“直肠入手”技术治“胞转”等,并指出了疥癣里有虫;同时还试图用狂犬的脑组织敷咬伤处,以防治狂犬病。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其中有畜牧兽医专卷,对于家畜26种疾病提出了疗法(包括方药和手术治疗)48种,其中如用麦芽治消化不良(中谷)、麻子治腹胀,榆白皮治咳嗽、芥子和巴豆合剂(刺激剂)涂敷患部治跛行等,都是一些简便易行的疗法,尤其该书所记载的掏结术,用削蹄法治漏蹄,猪羊的阉割术(包括羊的无血去势术),以及关于家畜群发病的防治隔离措施等,反映了当时的兽医技术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公元6世纪时,(502—557)有《伯乐疗马经》的出现。

隋代(581—618)兽医学的分科已臻完善,关于家畜病症的诊治、方药及针灸均有了专著。如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当时出现有《疗马方一卷》、《伯乐治马杂病经一卷》、《俞极撰·治马经三卷》、《治马经四卷》、《治马经目一卷》、《马经图二卷》、《马经孔穴图一卷》、《杂撰马经一卷》以及《治马牛驼骡等经三卷·目一卷》。隋代为了恢复畜牧业,在太仆寺(管畜牧的机构)中设有兽医博士120人(见《隋书》)

唐代(618—907)已有兽医教育的开端,如唐神龙年间(705—707)的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人”(见《旧唐书》);唐贞元时(约804年)日本兽医平仲国等到我国留学,回国后对日本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信宗时(874—888)曾出任过行军司马的李石,编著有《司牧安骥集》,对于传统中兽医学的理论及诊疗技术有着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同时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此外唐高宗时所颁布的《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典。

宋元时期(960—1368),中兽医药发展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充实。

宋代(960—1279)在1007年设置“牧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病马”(见《宋史》),1036年规定“凡收养病马……取病浅者送上监,深者送下监,分十槽医疗之”,这是我国兽医院的开端。

1103年规定“收养上下监掌治疗病马及申驹数,有耗失则送皮剥所”,“皮剥所”的设立,是我国最早的家畜尸体剖检机构。

宋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兽医药房,如有“宋之群牧司有药蜜库...,掌受糖蜜药物,以供马医之用”的记载(见《文献通考》)

当时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和造纸业的发达,促进了兽医著作的传播。如《宋史·艺文志》中记载有《安骥集》、《安骥集方》、《贾扑牛书》、《马经》、《明堂灸马经》、《重集医马方》、《相马病经》、《医马经》、《常知非马经》、《疗驼经》、《论驼经》、《医驼方》、《师旷禽经》、《段永走马备急方》等。现存有宋·王愈撰《蕃牧纂验方》,载方57个,并附针法。

元代(1271—1368)兽医卞宝(卞管勾)著有《痊骥通玄论》,其中有“三十九论”、“四十六说”,对于脏腑病理及一些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尤其结症及跛行等)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现存有的版本中还有“注解汤头”(方药)的收载(有兽医方113个和“用药须知”)。同时卞宝在该书中还提出了“脾不磨时,草谷不化,故名胃气不和,则生百病”的脾胃发病学说。此外,据《元史新编艺文志》的记载,当时还有《安骥集》八卷本和《治牛马驼经》等的印行。
封建社会后期(1368—1840)中兽医药发展渐趋缓慢。

明代(1368—1644)政府有几次规定要培训基层兽医,如明英宗时(1438年)规定“每群长(管马25匹,以后增为50匹)下,选聪明子弟二、三人学习兽医,看治马病”(见《马政纪》、《大明会典》)。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等集以前和当代兽医的理论和经验,编著有《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由丁宾作序,刊行于1608年(简称丁序本),书中理、法、方、药俱备,内容丰富多彩,它是在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学代表著作。1594年杨时乔主编的《马书》(还编有《牛书》)内容也很丰富。我国明代科学家李时珍(1518—1593),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其中参考有畜牧兽医古书)编著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一书,收载药物1892种和方剂11096个(包含有大量兽医药知识),于1596年刊行后,不久即传到国外,对中外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在明代不仅对马、牛、羊、猪、鸡、猫的阉割术均有进一步的记述外,同时还有“去牝猪子肠”(即阉母猪,见《名义考》)的记载。
1703054558805136.png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1644—1840)中兽医药的发展极为缓慢。

1736年李玉书曾对元亨疗马集进行了改编,现代流行的多是这一版。1758年赵学敏所著的《串雅外编》中特列有“医禽门”和“医兽门”。1760年在张宗法所著的《三农纪》中有“豚生,雄者一月去其势,雌者两月势其蕊”(按:蕊指卵巢)等记载。1785年有郭怀西《新刻注释牛马驼经大全集》的出现。1788年周海蓬编著的《疗马集》,除其中的“疗马百一方”外,其他内容主要选录于《元亨疗马集》。1800年傅述风编著有《养耕集》,对于牛病诊疗、方药及针灸均有记述,进一步补充了《元亨疗马集》所附《牛经》中的不足。

近代中兽医药的发展

(1840-1949)
自鸦片战争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迄至解放前,中兽医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从鸦片战争到西方兽医学有系统地传入以前(1840—1904),存在着歧视中兽医学为“医方小道,故无人学兽医久矣”(见《猪经大全》序)的情况。

虽然如此,民间对我国传统兽医药知识仍然有所整理和总结。如李南晖(号青峰)等编著的《活兽慈舟》一书,约在1873年经夏慈恕整理刊行,该书对黄牛、水牛、猪、马、羊、犬、猫等家畜的病证均有论述(共240种),收载方剂(包括单方)700多个。

1886年有《牛经切要》一书的出现,在“牛病疗法”中共有31项。约1891年出现有《猪经大全》一书,该书对48种猪病提出了治法并附有病形图,它是我国传统兽医学中唯一的一部现存猪病学专著
西兽医学的传入到解放前(1904—1949),不仅传统中兽医药受到严重摧残,西兽医学也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西兽医学传入我国应追溯到20世纪以前,但有系统地传入是从1904年在保定成立马医学堂为开端,从此我国便有了中、西兽医学之分
image.png

从西兽医学的发展来看,从马医学堂(1907年改为陆军马医学堂,1912年又改称陆军兽医学校)开始便培养西兽医人员,而以后又设立了一些科系或专门学校,其中如有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畜牧兽医科(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前身,1914),东南大学畜牧兽医系(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前身,1921)、上海兽专(1931)、江西兽专(1936)、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39)、英士大学畜牧兽医系(1941)、中山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畜牧兽医系以及兰州兽医学院(1946)等,截至解放前培养人员有3000多人。

1907年我国便有人赴日学习兽医,此后相继赴欧美留学者较多,但学有专长回国者也不过几十人,同时在旧社会也未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在有关人员的倡议下,1936年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在兽医生物药品的制造和兽疫防治方面,1924年旧北平中央防疫处,首制有马鼻疽诊断液和犬用狂犬苗。同时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制造所(在1918年前成立)、上海商品检验局附设血清厂(1931)、广西家畜保育所(1933)、前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1935年,1941年并入畜牧实验所)、四川省家畜保育所(1936)、浙江省家畜保育所(1936)、江西农业院血清厂,以及抗日期间设立的军马防治所等均有血清、疫苗的研究和制造。

此后,还有兽医防疫大队(1940)、河南兽疫防治处(1943)以及1947年旧农林部在东南、西北、华北、西南等地设有兽疫防治处等,虽然这些机构在兽疫防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设备简陋,兽医人员受不到重视,也谈不到生活上的保障,即便有点研究成果也不能及时推广应用,因而旧中国仍然兽疫横行。
从1935年开始我国先后有《畜牧兽医季刊》、《畜牧兽医杂志》等6种刊物的创办(有的中途停刊),而能维持到全国解放的只有两种,同时出现的兽医专著也为数不多。

其次,中、西两种兽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各成体系,互有短长,假若能正确对待,做到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定会促进我国兽医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在旧社会的反动统治阶级,却崇洋媚外,妄图消灭中医和中兽医。如1914年北洋军阀便提出“废止中医”;1925年国民党反动当局禁止把中医课列入医学教育;1929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在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公然通过了“废止旧医案”,因立即受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才被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中兽医只有寄迹牧竖,淹没寡闻了。
image.png

解放后除在民间搜集到那时有《元亨疗马集》的翻印外,仅有《驹儿编全卷》(即《驹病集》,系手稿,1909年)以及《治骡马良方》等的出现,更谈不到有中兽医教育、研究机构的设立。
解放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对于中西兽医药的发展却是重视的。

如在1942年陕甘宁边区农场也进行过牛瘟血清疫苗的制造。1946年晋察冀边区分离猪瘟病毒成功,并于1947年试制有猪瘟血清,同时还开始了猪瘟结晶紫疫苗的试制。1947年太行山长治种畜场还试制过猪瘟脏器苗等。

在各革命根据地和军队中都吸收有中西兽医共同进行家畜疾病的防治及军马卫生工作。1947年3月在晋察冀鲁豫边区建立了北方大学农学院(1948年并入华北大学),设有畜牧兽医系和专修科,先后聘请有十几位有名的中西兽医到校任教,并开展了对于中兽医药学术的总结整理和研究提高工作,在支援边区生产和革命战争中均发挥了一定作用。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使我国中西兽医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中、西兽医以及中西结合兽医这三支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合作,走“中西兽医结合”的道路,向着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长驱前进!



附:中兽医药发展年表(远古时期-1949)

远古—公元前22世纪
(原始社会)
原始群居时期,人们在采集、猎取食物中,发现一些植物、动物药;火的应用,逐渐产生了熨法、灸法。氏族公社时期,有了原始的畜牧业、农业,衣、食、住不断改善;使用了砭石、骨针,认识了更多的药物。在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时,原始的医药卫生知识就用于家畜卫生防护。半坡和姜寨已出土有家畜圈栏。
公元前22—前11世纪
(夏-商)
仪狄作酒(见《战国策》),伊尹制汤液(见《甲乙经》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有病名、症候及阉割术,并有家畜圈养的甲骨文。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有桃仁、郁李仁等药物。
公元前1783—前1135年(商代)
开始牛耕(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公元前约11世纪—前8世纪
《周礼》记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医事制度和“巫马”、“巫药”、“穿牛鼻”。《山海经》、《诗经》记载了100多种药物。并载:“流赭(代赭石),以涂马牛无病。《礼记》载:“冬春之月,合累牛腾马道牝于牧。周穆王时出现的造父,善御和兼事兽医。
公元前475—前221年
(战国时期)
出现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见《列子》)。战国《古玺文字征》记有:“牛疡”,《战国策》记有:“羸牛”。“马肘溃”,《文字》记有,“马蝱”,《楚词》载:“马刃伤”,《晏子春秋》载:“马暴死”等。
公元前556年
《左传》襄公17年有“国人逐瘈狗”(患狂犬病的狗)的记载,该书中还记载有“瘯蠡”(家畜疥癣)
约公元前3世纪
《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书著成。
公元前306—前217年
制订“厩苑律”(见《云梦秦简》),为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
约公元前216—前150年
名医淳于意始用诊籍(见《史记·仓公列传》)
公元前101年
(汉太初4年)
李广利伐大苑国得汗血马3000匹,为历史上第一次引进良种马。
约公元1年
(汉平帝元年)
《神农本草经》成书。
公元48年
(建武24年)
马援铸铜马式,上进铜马表。
公元78年
(汉章帝建初3年)
牛瘟流行(见《后汉书》)
公元112—207年
(汉永初6年至建安12年)
公元112—207年(汉永初6年至建安12年)
公元150年
(汉和平元年)
梁冀卖牛黄牟利(见《资治通鉴》)
公元196—204年
(汉建安1-9年)
张机著《伤寒论》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
公元281—341年(太康2年—咸康7年)
葛洪著《抱朴子》、《肘后备急方》,已知用猘犬脑敷疮口法。
公元397年
(东晋隆安元年)
《北史》载:八月,北魏大疫,人、马、牛死者十有五、六。
公元419年
(东晋元熙元年)
北魏,牛大疫,死者十有七、八。
公元420—479年
(南朝·宋)
雷敩著《雷公炮炙论》。
公元6世纪
《齐民要术》问世。
公元502年
(梁·天监元年)
陶弘景撰《神农本草经集注》。
公元502—557年
(梁·天监元年—陈·永定元年)
《伯乐疗马经》出现。
公元571年
(陈·太建3年)
北周,冬,牛疫死者十有六,七(《周书武帝纪》)
公元581—618年
(隋代)
据《隋书经籍志》载有《疗马方·一卷》,《伯乐当马杂病经·一卷》,《俞极撰治马经·三卷》,《治马经四卷》、《治马经图二卷》、《治马经目·一卷》《马经孔穴图·一卷》、《治马、牛、驼、骡等经·三卷。目一卷》、《杂撰马经·一卷》。
开办兽医教育,在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博士120人(見《隋书》)
公元659年
(唐·显庆4年)
苏敬等编成《新修本草》。
公元753年
(唐·天宝12年)
唐朝僧人鉴真去日本讲授医学。
公元762年
(唐·宝应元年)
王冰将《内经》重新编次加以注释。
公元804年
(唐·贞元20年)
日本兽医平仲国来中国留学。
公元874—888年
李石等编著《司牧安骥集》。
公元10世纪—13世纪
宋代已编纂印行的兽医书籍有,《伯乐针经》、《明堂灸马经》、《新刊监本安骥集》、《安骥集》、《马经》、《重集医马方》、《相马病经》、《医马经》、《常知非马经》、《段永走马备急方》、《贾朴牛书》(见《宋史·杂文志》)
公元955年
(五代·显德2年)
有“病患老弱马集中疗养”的规定(见《旧宋史》)
公元960—1277年(宋代)
国家设“药蜜库”,为我国最早的兽药库(《文献通考》)。
公元1007年
(宋·景德4年)
《宋史》:“设牧养上下监,以疗养京城诸坊病马。
公元1000年
(宋·嘉祐5年)
掌禹锡等编著《嘉祐补神农本草》。
公元1061年
(宋·嘉祐6年)
苏頌等编著《图经本草》。
公元1072年
(宋·熙宁5年)
王安石创“保马法”(见《宋史》)
公元1082年
(宋·元丰5年)
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公元1086年
(宋·元祐元年)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曾用酒作麻醉剂进行过马的切肺手术(见《使辽录》)
公元1103年
(宋·崇宁2年)
国家设“皮剥所”(见《宋史》)
公元1116年
(宋·政和6年)
寇宗奭著《本草衍义》。
公元1139年
(宋·绍兴9年)
秋冬之间,湖北牛马皆疫,牛死者十有八、九,而鄂州界麋鹿、野猪、虎、狼皆死;至于蛇虺僵于路旁(见《鸡肋编卷下》)
公元1271—1368年(元代)
卞管勾著《痊骥通玄论》。
公元1399年
(明·建文元年)
朝鲜人赵浚等用汉文编著《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刊行于1633年。
公元1438年(明·英宗正统3年)
每群长下,选聪明子弟二、三人学习兽医,看治马病(见《马政记》)。
公元1469年
(成化5年)
《类方马经》出现。
公元1578年
(明·万历6年)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公元1594年
(明·万历22年)
杨时乔主编《马书》、《牛书》。
公元1608年
(明·万历36年)
喻本元、喻本亨编著《元亨疗马集》、《疗牛集》,《疗驼集》,由丁宾作序刊行。
公元1646年
(清·顺治3年)
蜀,瘟疫流行,有大头瘟、马眼瘟、马蹄瘟。
公元1681年
(清·康熙20年)
江阴、曲阳大疫,晋宁疫人,牛多毙(见《清史稿》卷40·灾异志)
公元1746年
(清·乾隆11年)
叶天士著《温热论》。
公元1759年
(清·乾隆24年)
赵学敏编《串雅内编》、《串雅外编》,后者有“医兽门”、“医禽门”。
公元1760年
(清·乾隆25年)
张宗法著《三农纪》中收载有畜牧兽医资料。
公元1772—1781年(清·乾隆37—46年)
清政府编辑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其中收入历代兽医书目。
公元1785年
(清·乾隆50年)
有郭怀西《新刻注释牛马驼经大全》。
公元1800年
(清·嘉庆5年)
傅述凤编著《养耕集》。
公元1815年
(清·嘉庆20年)
《牛医金鉴》出现。
公元1830年
(清·道光10年)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他通过畜体解剖,说明三焦是行水的器官。
公元1851—1864年
太平天国军的每军中均设有“医疗组织”,其中有专门治疗军马疾患的“马医”。
公元1873年
(清·同治12年)
李南晖等编著《活兽慈舟》,经夏慈恕加以整理后印行。
公元1886年
(清·光绪12年)
《牛经切要》出现。
公元约1891年
(清·光绪17年)
《猪经大全》出现。
公元1904年
(清·光绪30年)
在河北保定成立“马医学堂”(1907年改为“陆军马医学堂”,1912年改为“陆军兽医学校”,1952年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从此西兽医学系统传入。
公元1907年
(清·光绪53年)
我国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西兽医学。
公元1908年
(清·光绪34年)
周维善编著《疗马集》(原刊周海蓬系藏书者)
公元1909年
(清·宣统元年)
《驹病集》脱稿。
公元1914年
(民国3年)
北洋军阀政府主张废止中医,遭到全国中医药界强烈反对。
公元1914年
(民国3年)
北京设立农业专门学校畜牧兽医科(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前身)
公元约1918年
(民国7年)
中华民国实业部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制造所专制兽用生物药品。
公元1921年
(民国10年)
东南大学畜牧兽医系成立(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前身)
公元1924年
(民国13年)
北平中央防疫处开始生产马鼻疽诊断液和狂犬病疫苗。
公元1928年
(民国17年)
毛泽东在《井岗山的斗争》中指出“用中西两法治疗”。
公元1929年
(民国18年)
国民政府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通过了余岩等提出的“废止旧医”提案后,全国中医纷纷罢工停业,该案被迫取消。
公元1931年
(民国20年)
上海兽医专科学校成立。国民政府工商部上海商品检验局江湾兽医血清制造所开始生产兽医生物制品。
公元1933年
(民国22年)
《治骡马良方》(主要录自《元亨疗马集》出现)
公元1933年
(民国22年)
广西家畜保育所成立(南宁)
公元1935年
(民国24年)
中央农业实验所设立畜牧兽医系。
公元1935年
(民国24年)
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创办《畜牧兽医季刊》。
公元1936年
(民国25年)
中国畜牧学会成立。
公元1938年
(民国27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建立延安制药厂。
公元1940年
(民国29年)
国民政府农林部设“兽医防疫大队”(四川荣昌)
公元1942年
(民国31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农场制造牛瘟血清、疫苗。
公元1944年
(民国33年)
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指出:“不联合边区一十多个旧医和旧式兽医,并帮助他们进步,那就是实际上帮助巫神,实际上忍心看着大批人畜死亡。
公元1946年
晋察冀边区分离猪瘟病毒成功。
公元1947年
晋察冀边区试制猪瘟血清和猪瘟结晶紫疫苗成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山长治种畜场制成猪瘟脏器苗。
公元1947年3月
晋察冀鲁豫边区成立“北方大学农学院”(1948年改为华北大学农学院),聘请中兽医专家任教,开展中兽医学术研究。
公元1947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解放军均吸收中、西兽医参加家畜疾病防治和军马卫生工作。
公元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提倡和重视中西兽医学术。


下期推送系列(三)将介绍1949年至今中兽医药的发展,敬请关注!


参考资料:

  1.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研究会 编.中兽医学史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 于船.中国兽医史[J].中国兽医杂志,1982(05):41-46.

  3. 《于船文集》编委会 编.《于船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4. 于船,张克家,陆钢 等著.中兽医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5. 于船,牛家藩 编著.中兽医学史简编[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中兽医药创新中心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